临床与科研业绩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关系

2011-11-26 05:13 阅读(?)评论(0)

    司马迁《报任安书》云:“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积威约之渐也”。很多平时在临床工作中叱咤风云的优秀医生一旦碰上职称晋升答辩时,科研绩效似一道沉重的门槛就横亘在其晋升之路上,犹如“虎落槛阱”进入了一个怪圈。

     最近我8年我多次参加了成都军区、总后勤部和多家大单位的高级职称评审工作,近两年作为军区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委员,参加了对全军区数百名晋升及续任的医学类高级职称评审。特别是在2011年度刚刚结束的评审会后,对这个问题也更有感触。在如何合理评价医学科技人才方面,近几年军队高级职称评审进行了重大尝试。本着真实评估、多因素参考的原则,各大军兵种单位都进行了改革。近年来军区高职评审依据这项原则进行了重大改革,全程采用,实时电子网络评分、公开积分、当场唱票、全程观摩等方式,大幅增加了评审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采用了分段考评、量化评分、公开答辩、实施5年高职续任考评淘汰制。已经初步体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态势。

     职称也称专业技术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标志,代表着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工作实绩,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同时也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可的评价,思考如下。

一、高职评审分段式考核方式:

   评分共计含工作绩效、科研水平及加分。其中工作绩效有该医生所在医院考评,分别由科室、医院两级评审并群众公示。其中含医德医风、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业绩、工作绩效(医德医风问题等问题一票否决);科研水平按成果论文不同等级数量计分。考虑到基层边远及高原地区医院条件艰苦、按地域及服务年限由不同数量加分,以及维和、抗震救灾、抗雨雪冰冻等重大军事行动立功者、国家多部委联合表彰、国家及表彰和功勋获得者,均有不同等级加分,加分不超过总分的20%。另外50%由军区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议。评议含书面材料评议及面试答辩各占25%。其中书面评议是由评委对科研成果论文,查阅原件,中国科技及西文论文数据库核实真伪,对科研绩效进行量化评估。面试答辩由晋升者公开答辩,电子评审系统根据从事专业,由晋升者本人从8万道题库中随机抽取专业理论、基础、临床、英语翻译进行公开答辩,并由评委针对性提问。答辩全程允许军区内参评对象及医务人员旁听,现场网络投票并公开总分。最后根据总分排序和评委评议进行质疑,审核,无记名投票,差额排序后,决定晋升人员及续任淘汰人员。基本上达到了优胜劣汰的目的。

 二、临床与科研业绩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矛盾?

     围绕高职评审,一直存在两种不同观点,是临床为重、还是科研为重?许多人认为医生还是看重临床。“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一个不会搞科研的医生还是医生,一个不会治病的医生不论有多少课题、多少文章都对不起医生这个称号。”他们的理由是:临床工作是一个医生的本职,其他都是次要的,要对病人负责;国内的科研受限于客观因素、人为因素,也做不出什么创新的东西。并且基层医院还是应该以医疗为主。

     这个观点似乎有其道理,但它模糊了一个概念,就是认为科研一定是“非临床的”,而事实上所有的医学科研是与临床密不可分的,全世界医学科研成果90%都源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医学技术的发展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无数代医家安心研究病患,探索临床新技术而产生的,而片面分割科研与临床显然是不妥的。必须本着临床处处皆学问,选择“结合临床实际的科研”才是真正的医学科研,才能促使更多具有科研意识的高水平临床医生产生。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实惠、更有发展前途的医疗服务。写论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以了解专业前沿、总结经验、熟悉专业英语,科研和临床这两者本来并不矛盾。只有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学者才有发展,应该提倡“医护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

而近两年的评审在临床、科研、工作地域都进行了合理的权重划分,加大了临床能力的权重,并且细化临床能力的考核实施细则,对临床医疗工作的评价换成诊断符合率、住院治愈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病人满意率等指标,由各单位自行评估;满足了高等级总医院至基层、边防医院不同等级医院人才晋升的需求。避免了以往军区各医疗机构实施的较为简单的考核体系。

    但评审中也要关注到基层医院医生执业技能提升的难度。由于基层医疗条件和设备的制约,他们的工作业绩大多需要自行摸索,经过时间的考验方能肯定。对他们的业绩也须尊从诸多弹性指标,如服务体系疾病发生率、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断准确率,转院转诊率、干部疾病预防、孕产妇保健成功率、家庭诊疗及康复率等。这些指标看起来似乎不太起眼,但它们体现了基层医疗体系服务的指标,包体现了基层医生智慧和辛劳。评审中我们也遗憾的发现有基层单位人员连基本诊疗程序、用药配伍均不熟悉的现象,此类人员如果为军民服务则绝对不能令人放心的。应加强对他们进行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

  医学的内涵注定是科学的,因此评审中一定要注重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选拔。如我们发现高原艰苦地区的优秀同志,原创了诸多医疗装置、治疗方法,英语阅读翻译完美无缺,医学知识倒背如流。有些医院青年学者其创新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在评审中评委会多次采用破格越级提拔的方式选拔了诸多人才。笔者想到医学工作者应借鉴钱学森对科学工作者的思维定义就是。1、大跨度的思维方式;“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需要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促使我们突破障碍,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2、整体的思维方式;把相互关联的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3、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善于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予以辩证地否定即扬弃,、综合集成一切有用的知识。4、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最后目标是对其整体及内涵(包括质与量)都充分理解”。5、灵感思维方式; “如果把逻辑思维视为抽象思维,把非逻辑思维视为形象思维或直感,那么灵感思维就是顿悟,灵感的出现常常带给人们渴求已久的智慧之光"

三、关于职称评定体系科研论文的信度

      评委会的审议体系中特别注重高等级论文和科研奖励的全面平衡。科研论文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结论性文书,其发表的期刊等级越高,科学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就越高。针对国内颇有争议论文成果造假,科研不实等现象,评审中重点对晋升者发表的研究论文水平进行了评估。发表在高级别的刊物论文应该说是非常反映晋升者本人学术水平的。所谓“十年磨一剑”,一篇好的临床论文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研究、好的临床设计和科学的统计分析,没有经过严谨训练的医生很难做到这些。而向国外投稿医生更要先过语言关,其次国外期刊的审稿、发稿程序对论文要求比较高。目前国内为公认的学术水平标准公推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分数高低,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科学引文索引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收录。尤其是影响因子在10.0以上的期刊要求更高。如《柳叶刀》甚至专门出资在第三方重复验证将要发表的有关研究结果,其“信度”极高。而国内非核心期刊规模小、实力弱,许多期刊只能勉强生存。其学术“信度”相对较低。评审中学术委员会也会严格筛选,对论文进行审读和评估,除了以是否在SCI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外,还通过综合分析论文的引用频次和网络下载率等指标,进行更加科学的评价。使得晋升评估更加合理。虽然不能完全充分反映每名医生的学术水平和临床技能。但是作为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没有相对量化的“准入资格”,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国外有高级职称的人相对较少,一个学科可能只有1~2名教授,由教授带领整个学科发展。因此,对高职的要求非常高,包括每年发表文章、承担课题、科研成果等方面,所以将是否能在相关学科领域起到带头作用作为晋升教授的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目前中国医院可能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医生是高职,并且每年皆有许多人晋升为高职。每个医生皆想尽快晋升,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是否能提高医疗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尚有待商榷.

 四、关于高职续任淘汰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现代医学也是一种科学技术。一名医生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了医技,其信任度也得到相应提高。但职称终身制易造成懒惰心理,不求上进。若没有终身制职称,医生能升能降,能进能出,就会勤奋学习,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用发自内心的热情对待病人,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水平。评审的条件考虑到:1.工作经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在临床工作的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自古以来的很多名医,并非都有很高的学历,照样名留千古。工作经验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医生在基层工作的经历非常重要;2.但量化考核是评估人才重要的一面镜子。高级职称是代表一个医生的学识能力和对医学知识,特别是其本人对从事的专科理论前沿性工作的掌控能力。而续任评审中一类观点认为职称与能力不符,职称评定体现不出来按劳分配的原则,评上高级职称的医生就不再努力工作了,有荣誉也不争取了。近几年评审的近千名名高级职称,有部分人员分别被调整至下一级职称,警告一年,翌年再次评审。其共同特点是3无人员,即无文章、科研成果、科研基金,其中不乏有五年前我曾参加对其本人的晋升答辩者。

医学是一门实践进步的科学,如何在自己日常工作中结合全世界最新的科学成果用于自己的医学工作中,为广大患者提供最先进的医疗服务。这本是一位高级医务人员应履行的义务,也是一所医院、一个学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如无此项制度,恐怕医院发展难以为继。

   如何选拔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借用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谈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而笔者相信好的机制是选拔大师级人才的关键。因此正确处理临床工作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也是避免“虎落槛阱”现象的主要途径。

我的相关日志:


2011-10-17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2011-09-30 | 川北医学院六十周年校庆
2011-09-14 | 脊髓造影螺旋CT 重建颈椎病仿真解剖模型
2011-03-05 | 脑死亡的诊断
2011-02-23 | 脑功能损害的定量检测实验方法
2010-11-09 | APACHEⅢ重症评估系统
2010-10-08 | 医疗核心制度(二)
2009-12-23 |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
2009-09-23 | 去骨瓣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2009-08-08 | 神经外科常用评分
2010-07-26 | SCI论文撰写方法
2010-05-23 | SCI论文撰写方法
2010-04-27 | 胡三觉教授来院讲学
2009-04-24 | 英文科研论文撰修
2011-11-17 | 全军科研管理会在上海召开
2008-12-23 | 再次当选四川省科管会副主任委员
2008-10-14 | 医院要加强重点学科、专家建设
2008-07-25 | JCI医院评审标准与IS09000标准有何不同
2011-11-22 |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策略与手术技巧
2011-11-12 | 国际脑认知与微创手术会议
2011-11-09 | 学习“科学发展观”,做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师
2011-10-31 | 经纵裂胼胝体侧脑室入路的应用
2011-10-19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手术治疗
2011-10-04 | 脑深部手术及胃肠应激
2011-09-30 | 脑干胶质瘤切除术
2011-06-15 | Chiari畸形合并颅底凹陷的手术
2011-06-11 | 国际上首创新的垂体瘤经鼻手术定位仪
2011-06-09 | 听神经瘤主要手术径路
2011-11-12 | 充满人文关爱的广州复大医院
2011-11-09 | 质子刀治疗恶性肿瘤
2011-11-05 | 肿瘤生物治疗
2011-08-20 | 听神经瘤术后球麻痹
2011-07-22 | 松果体瘤的诊治
2011-11-17 | 参观上海长海医院
2011-11-04 | 脱髓鞘病的诊断和治疗
2011-11-03 | 外伤性迟发性大脑半球间纵裂血肿的诊治
2011-10-21 | 什么叫呼吸机依赖
2011-10-17 | 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与重症感染
2011-10-08 | 脑起搏器的应用(DBS)
2011-08-13 | ICU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
2011-07-25 | “探鼻取嚏法”治疗哮喘感冒
2011-11-12 | 欧洲风情的珠江医院神经外科
2011-10-29 | 第十六届全军神经外科年会在南京召开
2011-10-15 | 参观天津254医院
2011-09-26 | 参加泸州医学院建校60周年庆典
2011-09-23 | 参观长征医院神经外科
2011-06-21 |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教授
2011-06-09 | 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病例讨论室
2011-06-09 | 参观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大楼
2011-06-09 | 参观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
2011-09-28 | 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
2011-08-19 | 钙化颅咽官瘤切除术
2011-03-17 | 回望十年前的日本
2011-03-14 | 脑运动区肿瘤切除术
2011-02-19 | 脑运动区肿瘤切除术
2011-02-15 | 颞叶深部胶质瘤切除术1
2011-02-04 | 高龄听神经瘤切除术
2011-01-24 | 核辐射对神经发育的影响
2011-01-22 | 经穹隆柱入路第三脑室内肿瘤切除术
2011-01-17 | 右侧天幕巨大脑膜瘤切除术
2011-01-10 | 巨大蝶岩斜坡脑膜瘤切除术
2010-12-06 | 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
2010-11-26 | 脑膜瘤显微外科切除术
2010-11-22 |  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
2011-06-25 | 颞叶蛛网膜囊肿伴癫痫的显微外科治疗
2010-08-27 | 大黄素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0-08-05 | 美国N Engl J Med)编委照日格图教授来我院交流
2010-05-06 | 颞叶海绵状血管瘤致癫痫
2010-03-13 | 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治疗颞叶内侧癫痫
2010-02-28 | 颞叶海绵状血管瘤致癫痫
2010-02-03 | 颞叶海绵状血管瘤致癫痫
2011-11-17 | 上海国际赛车场
2011-07-07 | 栓塞颅内多个动脉瘤
2011-03-29 | 动脉瘤手术入路
2010-12-23 | 床突段动脉瘤夹闭术
2010-08-08 | 土耳其女演员动脉瘤破裂瞬间
2010-07-11 | 高流量血管搭桥治疗颅内复杂性动脉瘤
2010-06-09 | 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
2010-04-06 | 复杂动脉瘤行搭桥血管重建术
2009-10-14 | Galen大脑大静脉瘤样畸形
2009-10-11 | 常见动脉瘤出血部位
2010-11-15 | 医疗过程中的矛盾思维
2010-10-08 | 日本医院医疗安全管理模式
2010-10-08 | 医疗核心制度(三)
2010-08-20 | 医院门诊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0-04-25 | 陈竺会长做中国医疗发展专题报告
2010-03-10 | 避免医疗差错的有效方法
2010-03-05 | 解读温总理政府报告中医疗改革思路
2011-11-14 | 祝贺洪震教授“神经流行病学”出版
2011-09-05 | 长寿在于积极的人生态度
2011-05-29 | 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答辩
2010-06-26 | 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郑崇勋教授访问我中心
2010-06-24 | 神经外科教授Peter Black
2010-06-22 | 台湾大学黄胜坚教授来科讲学
2010-06-16 | 中国灾难医学救治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1-10-15 | 2011 年全国神经外科学会议
2011-04-18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2010-10-20 | 胸腰段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治疗脑瘫下肢痉挛
2010-09-05 | 神经电刺激进展(Neuro-stimulation advances)
2010-06-20 | 几个问题想请教你
2010-05-26 | 神经康复技术
2010-03-28 | 如何进行神经营养支持?
2010-01-06 | 神经外科医师培养细则
2009-12-25 | 建立新神经重症监护室
2011-11-23 | 颅底骨折结构与出血的关系
2011-06-10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
2011-05-26 | 颈内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
2011-03-27 | 胸部骨折胸腔出血
2010-11-02 | 脑干动静脉畸形
2010-03-30 | Moyamoya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
2010-02-27 | 回答:颅内血管外皮瘤
2011-11-18 | 病房管理的质量标准
2011-06-11 | 构建老年患者和谐诊疗语言交流
2011-01-26 | 洁净清爽的病房
2010-07-03 | 医患发生性关系自古以来有违誓言
2010-05-10 | 与生命同行-512护士节演讲2
2010-01-06 | 温馨护理迎新年
2006-08-10 | 妈妈多抽一点时间带佳佳
2010-06-12 | 三叉神经鞘瘤手术
2010-03-16 | 肝豆状核变性
2009-08-19 | 中医治疗毒品成瘾症状
2009-07-13 | l情绪悲观-抑郁症
2009-06-20 | 脑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分叉之处
2009-03-26 | 糖“腌”伤口难生长
2008-12-25 | 椎动脉型颈椎病
2011-06-21 | 接触式激光刀在脑干肿瘤显微切除中的应用
2010-08-15 | 经穹隆柱入路第三脑室内肿瘤切除术
2010-07-28 | 脑包虫手术切除
2010-06-02 | 特大型脑膜瘤的治疗
2009-12-04 | 大脑镰旁脑膜瘤
2009-11-11 | 脑室内手术技术要点
2009-07-25 | 听神经瘤切除周边解剖

  

  最后修改于 2011-11-26 09:08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