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问题想请教你

2010-06-20 20:03 阅读(?)评论(0)

   主任您好: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请问基底池和鞍上池有什么区别?我复试的时候导师问我上颌神经走不走海绵窦,我们的教科书上说走,导师说不走,对此书上并没有明说。您的观点是什么?上运动神经损害的患者书上说会出现肌张力增高,临床上有时也能见到,机理是什么啊?在肿瘤方面,少枝胶质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是同一概念吗?怎么又两个名称呢?作为学生请您推荐几本专业书,市面上的书太多,而且都不太好,很多问题说不清楚。而我就好钻牛角尖,想把问题搞明白,对此很是头痛。谢谢您。

1、基底池是一个泛称,鞍上池包括在基底池内:基底池basal cistern;basilar cistern;cisterna basalis包括(环池、鞍上池、脚间池、四叠体池)

2、上颌神经是不走海绵窦的:它是三叉神经的分支,所以经过三叉神经半月节腔。直接在海绵窦后方经园孔出颅至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区,经眶下沟、管,出眶下孔称眶下神经。上颌神经maxillarynerve分布于眼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上颌牙齿以及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上颌神经主要分支有:牙槽神经superioralveolar nerve该神经分为前、中、后三支。上牙槽后支在翼腭窝内自上颌神经主干发出,在上颌骨体后方入骨质;上牙槽中支和前支分别在眶下沟和眶下管内由眶下神经发出。上述神经分布于上颌牙齿及牙龈。蝶腭神经为两根短小的神经,在翼腭窝内分出,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由节发出的分支布于鼻腔和腭部粘膜。眶下神经infraorbitalnerve  为上颌神经本干的延续,眶下裂入眶,行经眶下沟、眶下管,再经眶下孔出眶,分布于眼睑鼻外侧部,上唇和颊部皮肤,在沿途发出上牙槽中支和前支。颧神经  较细小,在翼腭窝发出,经眶下裂入眶,在眶内分为两小支,分布于颧颞部皮肤,颧神经发出小支加入泪腺神经,主管泪腺的感觉和分泌。

3、上运动神经损害的患者书上说会出现肌张力增高,临床上有时也能见到,机理是什么?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脊髓前角细胞过度亢奋,运动肌肉张力增高,会出现硬瘫。具体讲为痉挛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皮质运动区至支配脊髓前角的锥体束发生病变所产生的瘫痪。特点是:①瘫痪范围较广泛。②由于锥体束损害后牵张反射的释放,瘫痪肢体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称为痉挛性瘫。但急性期(休克期)肌张力低下,呈弛缓性瘫。③正常受抑制的腱反射被释放,出现腱反射亢进。④正常被抑制的原始反射又复出现,即病理反射阳性。⑤除久病后瘫痪肢体呈废用性萎缩外,无肌肉萎缩。⑥电检测无变性反应。皮质运动区损害引起的瘫痪虽也属上运动神经元生瘫痪但临床表现多不全同。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也称弛缓性瘫痪:是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及周围神经损害后引起的瘫痪,其特点是:①瘫痪多较局限。②由于牵张反射弧的中断引起瘫痪肢体肌张力减低,呈现弛缓性瘫痪。③反射弧传出通路的损害导致腱反射减低或消失。④不出现病理反射。⑤因运动神经兴奋传导障碍至一部分肌纤维废用,加之末梢部位的乙酰胆碱释放减少,致使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肌肉萎缩明显。⑥电检测呈变性反应。锥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为皮质脊髓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临床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随意运动麻痹,伴有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Babinshiki);因为下运动神经元正常,病程早期肌不出现萎缩。上运动神经元型损伤: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因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在锥体系中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由于肌失去神经支配,肌张力降低,呈弛缓性瘫痪;肌因营养障碍而萎缩;因为所有反射弧都中断,浅、深反射均消失;无病理反射。是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是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主要包括:皮质一纹状体系和皮质一脑桥一小脑系1.皮质一纹状体系:大脑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皮质细胞发出的纤维,直接地或通过背侧丘脑间接地终止于尾状核和壳。锥体系也发侧支至这两个核。尾状核和壳发出的纤维终止于苍白球。苍白球发出的纤维终止于红核、黑质、底丘脑和脑干的网状结构。由红核发出纤维,左右相互交叉后形成红核脊髓束;由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有一部分交叉至对侧,其余的走在同侧,组成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直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经冲动最后经脊神经到骨骼肌。 2.皮质一脑桥一小脑系由大脑皮质额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额桥束;由顶、枕、颞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顶枕颞桥束;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的两侧,进入脑桥终止于同侧脑桥核。脑桥核发出的纤维越过中线,经对侧小脑中脚进入小脑,主要终止于新小脑皮质。小脑皮质发出纤维,终于齿状核。齿状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上脚并左右相互交叉后终于对侧的红核和背侧丘脑的腹中间和腹前核。由红核发出的纤维左右相互交叉后组成红核脊髓束,下行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经冲动最后经脊神经至骨骼肌。由丘脑腹中间核和腹前核发出的纤维至大脑皮质运动区(4区和6),形成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

    通俗来说,上运神经元损伤为高级神经对低级神经的抑制降低或消失,引起痉挛性瘫痪;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但初期时常常因为神经得营养作用还在,肌萎缩等症状出现较迟。下运神经损伤时,神经的终末通路出现问题,高级中枢命令亦无法到达,反射弧都中断,浅、深反射均消失;无病理反射。失神经支配,引起肌肉的松弛;失神经营养,萎缩较早发生。

4、少枝胶质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是同一概念,只是翻译称呼不同Oligodendroglial tumours:少枝胶质瘤占胶质瘤的6%,半数以上位于额叶。肿瘤生长缓慢,常有钙化及囊变。肿瘤虽呈浸润性生长,但肉眼可分辩边界,有利于手术切除。术后复发较慢。肿瘤多位于白质内,有的突出皮层表面或突入脑室,也可通过胼胝体侵及对侧。肿瘤色灰红,质地脆软。有些肿瘤有粘液样变,肿瘤钙化是其特征之一。 少枝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瘤生长很慢,病程较长,自出现症状至就诊平均为2~3年。癫痫为最常见的症状,并常为首发症状。精神症状亦较常见,颅内压增高症状一般出现较晚。头颅X线平片,约半数可见钙化。CT扫描显示为低密度影,70%可见钙化,肿瘤周围常有水肿,但不广泛;注射造影剂后不规则影增强。治疗原彻底切除者术后平均生存13年,部分切除者为3.3年。复发后再切除,仍能获得较好疗效。

我的相关日志:


2009-08-08 | 神经外科常用评分
2009-04-06 | 脑组织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避开手术危险区
2008-07-29 | 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型
2008-07-26 | 重症脑外伤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
2008-07-16 | 运动障碍—movement disorder
2008-01-01 | 健康运动从2008开始
2007-11-05 | 脑运动区肿瘤切除术
2010-05-26 | 神经康复技术
2010-03-28 | 如何进行神经营养支持?
2010-01-06 | 神经外科医师培养细则
2009-12-25 | 建立新神经重症监护室
2009-11-29 | Brodmann's 44区域
2009-09-08 | 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
2009-08-31 | GE电磁神经导航在垂体瘤手术中应用
2009-08-23 | 干细胞应用在中枢神经创伤修复
2009-08-10 | 何为颈动脉体瘤
2009-07-23 | 卫生部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
2010-06-12 | 三叉神经鞘瘤手术
2010-06-02 | 特大型脑膜瘤的治疗
2010-05-23 | 国家生物治疗实验室博士生答辩
2010-05-22 | 垂体腺瘤分类
2010-05-08 | 脑干下端肿瘤手术分析
2010-04-28 | 巨大脑干肿瘤切除术
2010-04-23 | 经穹窿第三脑室肿瘤切除术
2010-03-23 | 视神经管肿瘤切除术
2010-03-21 | 医生博客搭起生命桥 “激光刀”斩断恶病根
2010-02-27 | 回答:颅内血管外皮瘤
2009-08-28 | 什么是终板
2009-03-30 | 何为颈动脉“软斑块”
2008-12-14 | 从瞳孔看峨眉山猴子健康
2008-12-05 | 脊髓栓系会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
2007-08-30 | 精神外科进展1

    

  最后修改于 2010-06-21 06:33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