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供血过程中的细节管理和5个转换

2012-04-24 09:49 阅读(?)评论(0)
     输血安全已成为输血界、临床医生以及广大公众极为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将输血传播疾病危险大大降低。据不完全统计, 大部分采供血过程中的事故的发生都是源于细节问题的疏忽。因为大多数明显的错误都会引起警觉, 加以重视; 但对于小的细节问题往往掉以轻心、熟视无睹, 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医疗服务的竞争关键在管理, 管理优势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管理在采供血过程中重要性加强对细节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防范护理风险。可以通过学习讲座、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 回顾分析各类采供血过程中事故的起因, 都是由于忽视小细节、小隐患而引起的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认识到采供血过程中的细节的重要性 。时刻提高警惕, 抓好细节管理, 不要因小失大。深刻领会采供血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的含义。对采供血过程中的细节管理方法加以强化。

  采供血过程中强化法律意识,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非常重要。采供血人员要清楚患者就医享有的权利和自己的法律责任, 自觉学法、知法、守法, 强化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 把采供血过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工作中严格遵守采供血操作规范、常规, 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做好查对记录, 不断提高采供血过程中的质量, 将采供血活动的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在一个过程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关键点, 如成分制备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是核对、无菌操作、离心、标识; 血液交付的关键点是血液的最终检验、血液的运输温度及血液的防护。总之, 注重细节管理, 提高采供血过程中质量, 防范差错和事故的发生。通过严格、具体、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 掌握细节管理关键控制点, 充分认识细节管理重要性, 深化细节管理制度和法律落实, 能够让细节管理在采供血过程中发挥最大的管理效应。

  目前,各地血站将采供血业务过程,根据业务流程和功能设置大致分为献血招募与采集,血液检测,血液制备,血液隔离与放行,血液保存、发放与运输过程对应归纳出“5个转换”,实现血液质量全过程监控作为新的管理模式。

1献血“人血转换” 从献血招募到血液采集,实现从献血者到血液的“人血转换”。

2检验“状态转换” 从血液检测到隔离放行,实现血液从待检到成品的“状态转换”。

3品种“身份转换” 从成分血制备到入库包装,实现从全血到成分血的“身份转换”。

4 保存“场所转换” 从血液入库到保存,实现血液分类贮存的“场所转换”。

5 供用“归属转换” 从血液发放、运输到临床应用,实现血液从献血者到用血者的“归属转换”。

 随着《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深入和ISO9000管理理念的引入,各个血站在采供血业务管理方面,尽管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借鉴ISO以其为实现形式和手段的管理模式已全面展开。实现采供血的过程管理,提高血液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血站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贯彻和落实“一法两规”的根本体现。

根据ISO9000的质量标准,所谓的过程管理方法就是“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对组织内各种过程进行管理来实现的,这就要求产品的各环节必须形成一个封闭的质量环。说到底,过程管理就是对关键点的识别和关键环节的把握。在采供血过程中将这些“点”或“节”串联,使每个子过程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靠的就是这“5个转换”来完成的。

 把握采供血这“5个转换”的时机和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是检验转换是否成功和有效的前提和保证。就从献血招募到血液采集的“人血转换”而言,选择合适的时机并满足相应的条件,包括季节、人群、宣传模式、沟通技巧、筛查条件、献血量、献血品种等,就会事半功倍、得心应手,也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择机行事、量力而行。当一个献血者满足献血条件并且有献血意愿时,血站工作人员就不失时机的进行招募;反之,当一个献血者献血时机不成熟、条件欠具备,或者献血意愿不高或者有顾虑时,如果盲目动员献血,势必会挫伤献血者的积极性,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情况也不乏其例。譬如400mL采集比例偏高、献血前缺乏沟通、大学生放假后血源紧张等这些教训,不能不引起大家反思。

 检验“状态转换”在这“5个转换”中是重中之重。一袋血液从未知的待检状态转换为已知的成品状态,不单是检测合格就万事大吉,还需要目测、抽检、隔离与放行等多过程、多环节的把关及其相关的监视和测量。《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规定“清查每批血液中的所有不合格血液,准确无误并安全转移处置后,才能放行合格血液。确定每批血液中所有制备的合格血液,并贴上合格血液标签,经过批准放行后,才能从隔离库转移到供临床发放的合格血液储存库”。显然,这样检验“状态转换”的时机和条件就非常明确了。另外,对血液标本检测前、中、后的管理和检测方法、试剂、结果判读标准的把握至关重要,也是完成“转换”不可缺少的条件。

 品种“身份转换”看时机、选条件。全血进行白细胞滤除,必须在采血后24h内完成;新鲜冷冻血浆的制备从采血到冷冻成型,必须在6h内完成;血浆病毒灭活在阳性血挑选后再进行(降低成本);血浆冷沉淀制备是根据临床用血计划开展的,所有这些都需要看准时机、选对条件。

 保存“场所转换”是根据血液不同品种的特性,选择不同贮存条件和场所转换的时机。如新鲜冷冻血浆只有冷冻成型时,才能从速冻冰箱中转移到血浆贮存冰箱中去。当场所发生变化时,必须对血液所处的条件进行规定,如因血液发放或贴签包装必须离开冰箱时,要求在室内暴露时间最多不超过半小时。有时尽管场所转换了,但条件却不能改变,既“根据储存要求将不同品种和不同血型的血液分开存放”,又“确保血液始终在正确的条件下保存”(《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在血液供用“归属转换”中,必须考虑是否满足转换的时机和条件。在计划用血和急症用血中,血液发放、运输的时机把握是否得当;对用血计划和血液库存是否进行评估,是否制订应急预案;对临床合理用血和用血风险是否进行评价;血液运输条件是否满足冷链要求,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归属转换”的实现,如果转换不好就可能会造成血液供应失衡或浪费。

 在“5个转换”实施过程中始终以“一法两规”为依据,对转换的时机和条件进行有效识别。在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转换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将转换的诸要素作为过程管理的关键控制点和关键环节融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中,并加以控制和实施。先是对影响转化的硬件做了调整和充实:科室功能重新进行了设置和划分,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重新进行了调配和加强,环境安全与卫生重新进行了布局和评估;同时对管理软件进行了梳理,包括对现行的采供血网络管理软件进行了升级改造,对体系文件进行了剥离和融合,将“一法两规”的内容和要求全部纳入其中。

 在实施一系列“转化”的过程中,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注重转化前的时机把握,如“人血转换”,把低危人群、献血取向、沟通技巧等内容都引入献血者招募指南中,确保献血动员和招募工作的实效性。有的注重转化中的细节管理,如“身份转换”,因在整个成分制备过程中环节很多,保持标识的一致性和唯一性十分重要,特别是当对血液进行过滤、汇集、分装或者冷冻等操作而需要采用非一体性的血袋时,必须保证在每一个血袋贴上正确的献血条码,保持同源性。有的注重转化后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如“状态转换”,不但要求血液检测结果能够得到及时利用,而且在后续工作中还要反复检查核对或跟踪验证,当血液从待检转换成品,再发往临床使用,须经过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隔离与放行,并建立一系列准则和权限作为质量保证。

随着这种新模式应用和尝试,逐渐从过去注重结果(终产品)转移到“过程管理方法”上,使本站的采供血业务活动更加符合和适应“一法两规”的要求,监视和测量活动更加有效。通过内审、管理评审和监督审核的结果以及相关采供血业务统计数据表明,效果明显,体系持续改进。

由于采供血活动的特点,从这“5个转换”的过程来看,无论是转换的对象还是转换的成因,都始终离不开“3条线”“一条链”,即人流、物流、信息流和冷链,并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人血转换”后,经过其他转换,最后当血液应用到用血者身上完成“归属转换”,同时实现了“人血转换”,人流,物流始终贯穿其中,即:人-血-人。当全血制备成成分血完成“身份转换”时,“场所转换”也随即启动。同样,当成品血由于某种原因报废发生“状态转换”时,“场所转换”也同时进行。这种管理模式,是借鉴了空间转换的企业创新过程管理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采供血过程划分这“5个转换”,是基于对应采供血子过程的划分和便于对过程管理方法的理解,并不是通用管理学上的概念,不能将这些名词生搬硬套,重要的是将其内涵引入血站的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化,从而指导采供血实践活动。

我的相关日志:


2011-12-05 | 痉挛型脑瘫患儿fSPR 术后PT 训练
2012-03-09 | 血站管理办法
2012-03-09 | 建设国家血站基本标准
2008-04-22 | 医院工作人员采供血安全
2008-05-16 | 川大国防生为灾区献血
2012-03-09 | 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规范
2012-03-26 | 现行成本核算法对手术、麻醉项目成本测算
2012-03-26 | 手术分级管理系统的构架
2012-03-25 | 手术分级质量管理制度
2012-03-25 | 1999年日本手术室建设管理
2012-03-25 | 麻醉手术信息管理对错峰手术管理的益处
2012-03-19 | 麻醉手术室的布局和管理
2012-03-02 | 洁净手术部的建设
2012-03-02 | 手术室的布局与设施
2012-02-25 | 术中超声导航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
2012-01-27 | 体外循环并深低温停循环 DHCA用于巨大颅内基底动脉瘤行夹闭术
2012-04-11 | 肿瘤EMR软件MOSAIQ
2012-04-08 | 下丘脑综合征
2011-12-26 | 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
2011-11-22 |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策略与手术技巧
2011-11-12 | 充满人文关爱的广州复大医院
2011-11-09 | 质子刀治疗恶性肿瘤
2011-11-09 | 学习“科学发展观”,做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师
2011-11-05 | 肿瘤生物治疗
2011-09-30 | 脑干胶质瘤切除术
2011-08-20 | 听神经瘤术后球麻痹
2012-03-26 | 合理用药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2012-02-15 | 合理用药是医院管理的核心环节
2012-01-05 | 脑创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及MR活体示踪
2011-12-09 | 神经后根入区损毁治疗神经性疼痛和痉挛
2011-12-07 | 运动疗法治百病
2011-12-07 | 上田法治疗小儿脑瘫二
2011-12-07 | 上田法治疗小儿脑瘫一
2011-12-07 | Vojta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2011-12-05 | 痉挛性脑瘫fSPR 手术及程序化康复治疗
2011-11-29 | 脑瘫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2011-09-28 | 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
2011-08-19 | 钙化颅咽官瘤切除术
2011-03-17 | 回望十年前的日本
2011-03-14 | 脑运动区肿瘤切除术
2011-02-19 | 脑运动区肿瘤切除术
2011-02-15 | 颞叶深部胶质瘤切除术1
2011-02-04 | 高龄听神经瘤切除术
2011-01-24 | 核辐射对神经发育的影响
2011-01-22 | 经穹隆柱入路第三脑室内肿瘤切除术
2011-01-17 | 右侧天幕巨大脑膜瘤切除术
2011-01-10 | 巨大蝶岩斜坡脑膜瘤切除术
2010-12-06 | 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
2010-11-26 | 脑膜瘤显微外科切除术
2010-11-22 |  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
2012-03-11 | 祝贺胡威夷教授八十大寿
2012-02-12 | 癫痫简介
2012-02-02 | 细胞因子和脑损伤
2011-06-25 | 颞叶蛛网膜囊肿伴癫痫的显微外科治疗
2010-08-27 | 大黄素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0-08-05 | 美国N Engl J Med)编委照日格图教授来我院交流
2010-07-31 | 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全委会召开

 

  最后修改于 2012-04-24 09:51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