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的解剖概要

2012-04-07 08:16 阅读(?)评论(0)
   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脊柱外伤时,常全并脊髓损伤。严重折脊髓损伤可引起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

  脊髓的外部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偏,外包被膜,它与脊柱的弯曲一致。脊髓的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长约40-45cm。脊髓的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柱。自脊髓圆柱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它已是无神经组织的细丛,在第二骶椎水平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脊髓的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自颈髓第四节到胸髓第一节称颈膨大;自腰髓第二至骶髓第三节称腰膨大。

  脊髓的表面有前后两条正中纵沟分为对称的两半。前面的前正中裂较深,后面的后正中沟较浅。此外还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前根自前外侧沟走出,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后根经后外侧沟进入脊髓,由脊神节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所组成。每条后根在与前根会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经节。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它们共同形成马尾。在成人(男性)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马尾。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的横切面,显有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脊髓的颈部,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这里的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上肢肌肉。后角内的感觉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以其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构成所谓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杂的脊髓反射性活动。

  脊髓的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前索位于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如皮质脊髓(锥体)前束、顶盖脊髓束(视听反射)、内侧纵束(联络眼肌诸神经核和项肌神经核以达成肌肉共济活动)和前庭脊髓束(参与身体平衡反射)。两侧前索以白质前连合相互结合。

  侧索位于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受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

  后索位于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精细触觉)。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脊髓的功能

  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受脑的控制。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包括传导浅感觉,即传导面部以外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的脊髓丘脑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等,以及脊髓小脑束的小脑本体感觉径路。这些传导径路将各种感觉冲动传达到脑,进行高级综合分析;脑的活动通过脊髓的下行纤维束,包括执行传导随意运动的皮质脊髓束以及调整锥体系统的活动并调整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使动作协调、准确、免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的锥体外系统,通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调整脊髓神经元的活动。脊髓本身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但也受脑活动的影响。

  脊髓横断综合症

    脊髓发生急性横断损伤时,病灶节段水平以下呈现弛缓性瘫痪、感觉消失和肌张力消失,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大便滞留,膀胱不能排空以及血压下降等,总称为脊髓休克。损伤一至数周后,脊髓反射始见恢复,如肌力增强和深反射亢进,对皮肤的损害性刺激可出现有保护性屈反射。数月后,比较复杂的肌反射逐渐恢复,内脏反射活动,如血压上升、发汗、排便和排尿反射也能部分恢复。膀胱功能障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脊髓横断后,由于膀胱逼尿肌瘫痪而使膀胱括约肌痉挛,出现尿潴留;2-3周以后,由于逼尿肌日益肥厚,膀胱内压胜过外括约肌的阻力,出现溢出性尿失禁;到第三阶段可能因腹壁肌挛缩,增加膀胱外压而出现自动排尿。

  脊髓半断综合症

   脊髓半侧切断综合症表现为病灶水平以下,同侧以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关节肌肉的振动觉缺失,对侧痛觉和温度觉消失;在病灶侧与病灶节段相当,有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和感觉障碍。由于切断后索,病灶节段以下,同侧的本体感觉和两点辨别觉消失。由于切断锥体束,病灶节段水平以下,同侧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由于锥体外系统的抑制作用被阻断,而脊髓后根传入冲动的作用明显,因而肌张力增强,深反射亢进,趾反射变为趾背屈。由于切断脊髓丘脑束,在对侧,相当于病灶节段以下一或二脊髓节段水平以下,痛觉和温度觉消失。由于切断节段的后根受累,同侧出现节段性感觉消失;而由于对上位节段产生刺激,于感觉消失区的上方,有节段性感觉过敏。由于侧角受累,可以出现交感神经症状,如在颈8节段受损害,同侧颜面、头颈部皮肤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霍纳综合征(瞳孔缩小、眼裂狭小和眼球内陷)。 

  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脊髓。

参考资料

01  什么是脊髓的颈膨大

  脊髓,位于椎管的中央,呈扁圆柱状。脊髓上部,在枕骨大孔处,始自延髓;其下部,从第十二胸椎以下逐渐变尖,形成脊髓圆锥。自脊髓圆锥以下成为细长的条索,称为终丝,终丝下行经骶管终于第二尾椎体的背面。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处,分别称为颈膨大和腰膨大。颈膨大自颈髓第四节到胸髓第一节。颈膨大的出现是由于该节段脊髓内的神经细胞和纤维较多所致,膨大的成因则与肢体的发达有关。由于人类的上肢动作灵巧,解剖结构精细,所以支配上肢的臂丛神经就比较发达,颈膨大正相当于臂丛神经发出的节段。

02  颈部脊神经根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在颈部,脊神经的神经根较短,其走行近于水平方向,故对脊髓的固定作用较大。当颈脊柱前屈时,神经根对脊髓有牵拉作用。在颈部,椎间孔的前壁由椎体的一部分、椎间盘的一部分和钩椎关节组成,后壁由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组成,这些部位发生病变时,都能累及神经根。钩椎关节变性增殖发生骨刺,对神经根的压迫可因部位不同而异,骨刺靠近椎管时,压迫前根,而在椎间孔中部的上方时,则压迫后根和脊神经节,前根可不受累。所以,可以出现弛缓性麻痹而无知觉障碍的神经根压迫症状,类似脊髓性进行性肌萎缩;亦可出现只有疼痛等知觉障碍而无运动异常的神经根压迫症状。

03  颈脊髓的解剖特点怎么样

  颈椎脊髓内部占位性病变,首先引起上肢功能障碍,继续发展才发生下肢功能障碍。如有颈脊髓外受压,因椎体束排列的特殊性,则下肢先受损害,而出现感觉改变及运动障碍,时间久后或压迫严重,随之发展到上肢功能障碍。感觉神经纤维有交叉而又居外层,当髓外病变偏于一侧时,对侧下肢先出现感觉障碍,同侧半身肌肉痉挛(运动障碍),Babinski征,临床称为布郎—塞卡综合征(BrownSeguard Syndrome)

04  脊髓的三层被膜是什么

  脊髓外面包有三层被膜,最外为硬脊膜,中间为蛛网膜,内层紧贴脊髓表面为软脊膜。

  ⑴硬脊膜:位于最外层,质坚韧,上与硬脑膜相连,在枕骨大孔处与骨膜愈合;下端可达第2-3骶椎,在此处向下形成终丝外膜,附着尾骨的骨膜。硬脊膜与椎管骨膜间的狭窄的空隙称硬膜外腔,腔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静脉丛。为硬膜外麻醉的注药处。

  ⑵蛛网膜:是一薄层、柔软的结缔组织,无血管,呈蛛网状,含有胶质弹力和网状纤维,其外面与硬膜间有窄隙,称硬膜下腔,其内面与软脊膜间有宽大的间隙,称蛛网膜下腔,内容为脑脊液。蛛网膜下腔上方与脑部蛛网膜下腔相通,下成盲端称终池,终池内有马尾神经。蛛网膜与软膜间有许多小梁相连。

  ⑶软脊膜:是一层富有血管的膜,分为两层,内层紧贴脊髓表面并形成纤维隔进入脊髓,血管沿此隔进入脊髓,纤维隔还形成血管周围间隙的外壁,对胶状物质起屏障作用;外层是由胶原纤维束组成的网,与蛛网膜小梁相连。

05  何谓根袖

    脊髓被膜在脊神经根处移行至神经表面,至穿过硬膜后三层被膜均包绕神经根,其后根节,称为根袖,根袖与周围的结缔组织一起较牢固地固定于椎间孔,根袖有保护神经根的作用。

06  什么叫蛛网膜下腔

    在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有一宽大的间隙,名叫蛛网膜下腔,腰部最大,内含脑脊液,腰椎穿刺术一般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此处不可能伤至脊髓,长的马尾神经根游动于脑脊液内,也不易刺伤。是腰穿的安全部位。

07  齿状韧带有何作用

  在脊髓的外两侧,由软膜外层发出三角形隔膜,尖向外,附着于硬膜内面,称齿状韧带。它将脊髓软膜、蛛网膜和硬膜连在一起,它几乎沿脊髓全长分布,位于上下两神经根之间,齿状韧带使脊髓固定在蛛网膜下腔内防止脊髓过度旋转。齿状韧带上起第1颈神经之上,下至胸第12神经和腰神经间。一般为20-21对。

08  脊髓与脊柱是等长吗

  脊髓与脊柱是不等长的。在胚胎3个月以前,脊髓与脊柱是等长,所有神经根呈直角自脊髓发出进入相应的椎间孔,胚胎4个月后脊柱发育较脊髓快,脊髓头端连于脑部呈固定状态,而脊髓头端以下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与脊柱的相应关系不一致。脊髓尾端呈圆锥变细处,叫脊髓圆锥。从腰3到尾1有脊髓神经束,象马尾一样,所以叫马尾神经。脊髓的终端马尾圆锥在新生儿时与腰3平行。成人在腰1或腰2椎间盘水平。因此,在此平面以下,腰骶尾神经根在未出现相应的椎间孔以前,在椎管内行一段距离。

09  成人脊髓下极与脊柱的位置关系如何

  脊髓圆锥下极是以最下一对马尾根丝离开脊髓圆锥的平面为界。我国成人脊髓圆锥下极位于胸 12上13至腰313之间,相差约10cm,其中位于腰11/3最多,占24%,而在腰11/3以上者占17%,在腰1下缘者仅占14%。故笼统认为脊髓圆锥下极位于腰1下缘是不确切的。在脊柱损伤中,胸12-2发生率最高,也最容易发生截瘫。但脊髓圆锥下极在这一段椎管中位置因人而异,临床症状可不相同。

10  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关系如何

  脊髓节段是以每一对脊神经根的下界作为判断依据。脊髓节段的长度由颈段开始,自上向下逐渐加长,但至胸8以后又依次缩短,脊髓节段与椎骨的位置关系有一定规律,大致说来,颈段相当同序数椎骨的上一个或下一个,上胸段与同序数椎骨相差一个,下胸段相差2个椎骨的上一个或下一个,第1-5腰脊髓节集中在胸11-1之间,骶脊髓节位于腰1-2水平。

11  脊髓圆锥有何功能

  脊髓圆锥含有植物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负责膀胱和直肠的反射及生殖器的功能,即支配膀胱及肛门括约肌和邻近皮肤、阴唇、阴囊、阴茎海绵体、阴茎的勃起和射精。因此,腰椎间盘突出如压迫圆锥及相应的马尾神经,可引起大小便失禁及性功能的障碍。

12  脊神经节位于何处

  脊神经节位于神经节的中央,位于椎弓根的下面或椎弓根的前外侧,侧隐窝内椎弓的内侧,13的脊神经节位于椎间盘外侧方。腰骶背侧根神经节平均长13mm,宽6mm,骶2以下逐渐变小,脊根神经节的细胞要求有高水平的代谢和营养,因此,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血液供应,且血管通透性比神经内部血管的通透性大得多。

13  什么是窦椎神经

  供应腰椎的神经,起于背神经节之上,通过椎间孔之后又重返椎管,它称窦椎神经,也叫脊膜支或返神经,窦椎神经终末纤维与脊神经背支的内侧分支分布于骨膜,椎间关节韧带,并支配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窦椎神经含有痛觉纤维,在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时,刺激它可引起腰背痛,这也是腰椎间盘突出时引起腰背疼痛的另外一个解剖学因素。

14  脊神经根的组成如何

  脊神经根构成了中枢及外围神经系统的解剖上的连接,它的解剖较复杂,在腰椎的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的背支构成了马尾神经,在椎间孔水平,相对应的腹侧和背侧支组成了脊神经,同时,此处也是该神经的背根神经节的所在位置。每个脊神经有两根,除颈1的后根可发育不良或甚至缺损外,其他脊神经的前根均较后根为大,前根或运动根自灰质的前角细胞发出,后根或感觉根依次在脊髓的后外侧进入脊髓。每个后根有一个脊神经节,骶尾神经的神经节位于椎管内,其余的神经节均位于椎间孔内。

15  脊神经与脊髓被膜的关系如何

   脊神经前、后根走出椎管时多被脊髓硬脊膜及蛛网膜囊突出的鞘所包被,称为脊膜袖,两鞘之间的间隙和蛛网膜下腔相通,神经根完全浸于脑脊液中,自此前、后两根各自穿经硬脊膜,并分别为硬脊膜形成的鞘包裹,在两根的覆被硬膜之间有一裂隙称为脊膜囊,此鞘并包被后根的脊神经节。脊神经前后根在脊神经节远侧会合,硬脊膜鞘也随之合为一鞘,成为脊神经的被膜,即神经外膜,由于脊神经节位于椎间孔水平,脊神经根的长度因而有变异。

16  腰神经根与椎间孔的关系如何

  每个腰神经根在硬膜外腔都包括以由硬脊膜而来的神经根鞘,后者至椎间孔外侧延续为神经根的外膜,脊神经根与椎间孔的关系同年龄及孔的节段水平有关。胚胎时,脊神经根作水平位,在儿童期斜行向下,并随年龄增长而斜度增大,在不同椎间盘水平,腰神经根在椎间孔的位置与腰段脊柱的前凸角度有关,在腰下部,这个角度最大,上关节突前倾,而在上腰部则几乎垂直。下腰部的椎间孔,特别在腰4~腰5及腰5~骶1,神经根紧位于椎间盘之上,在上一椎骨椎弓之下,并在椎体后外侧而作成的槽内。下腰部的椎间孔较上腰部为小,但神经根相对较粗,腰5尤为明显。孔的大小在屈曲时增加,伸展时减少。极少数一些病人,一个椎间孔内可以通过两个神经根,这属于先天发育畸形,如果出现在较窄小的腰5骶1的椎间孔,神经受压的可能性就更大,临床上常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相鉴别。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累及的神经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的症状主要累及腰骶神经丛,主要的神经有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产生如以上神经支配区的肌肉运动或感觉障碍。

18  股神经的分布如何

  股神经来自腰2~腰4,腰丛各支中最粗者,在髂凹内行走于腰大肌与髂腰肌之间,发出肌支至该两肌,通过腹股沟韧带到大腿后,立即分为下列各终支并支配其分布区的肌肉及皮肤①股四头肌肌支;②隐神经,分布于髌下方,小腿前内侧面至足的内侧缘;③前皮支,分布于大腿前面。

19  闭孔神经的分布如何

  来自腰2~腰4神经。自腰大肌走出即降入小骨盆内,经闭孔内膜管出骨盆,分为两终支:①前支:自闭孔外肌之前出骨盆行于耻骨肌、长收肌之后和短收肌之前。末梢为皮支,分布于大腿内侧面的皮肤,有时过膝到小腿内侧;②后支:行于短收肌及大收肌之间。闭孔神经支配闭孔外肌、耻骨肌、内收肌及股薄肌,并分支到髋关节。

20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利血平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脊髓损伤治疗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⑴预防性减轻脊髓水肿,以减少神经细胞的损害;⑵在组织血液灌注量不足时,能保护细胞膜使之不受损害;⑶保持血管的完整性;⑷有防止溶酶及其它酶释放的作用;⑸能保持神经细胞的通透性,防止钾的丢失,故能保持细胞内钾的含量,使之接近正常,避免发生细胞内酸中毒而影响细胞活性;⑹抑制损伤组织中儿茶酚胺的代谢与聚积;⑺对脊髓白质有显著的稳定作用。

  利血平在脊髓损伤治疗中应用,主要为抗儿茶酚胺作用,在部分文献报道中,经动物试验证明,造成脊髓损伤之前给药,对脊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在临床用药时均在脊髓损伤之后。如有在脊髓损伤之后4小时内用药,既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儿茶酚胺的作用,又可阻止多巴胺由颗粒贮存部向去甲肾上腺素转化。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利血平对治疗脊髓损伤有很大作用。

21  何谓脊髓灰质

  脊髓的灰质居中央,在横切面上呈蝴蝶形,分前角、后角和侧角(侧角主要见于胸腰段脊髓)。神经元都是多极型。前角内大多是躯体运动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大者称α神经元,其轴突较粗,分布到骨骼肌(梭外肌);小者称γ神经元,其轴突较细,支配梭的梭内肌纤维。还有一种短轴突的小神经元称Ranshaw细胞,其轴突与α神经元的胞体形成突触,可能通过释放甘氨酸,抑制α神经元的活动。侧角内的神经元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中等大小,其轴突(节前纤维)终止于交感神经节,与节细胞建立突触。前角的躯体运动神经元和侧角的内脏运动神经元都是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后角内的神经元组成较复杂,细胞一般较小,它们主要接受后根纤维(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传入的神经冲动,其轴突在白质内形成各种上行纤维束到脑干、小脑和丘脑,所以这类神经元又称为束细胞(tract cell)。此外,脊髓灰质内还遍布许多中间神经元,它们的轴突长短不一,但都离不开脊髓,短轴突与同节段的束细胞和运动神经元联系,长轴突在白质上下穿行至相邻或较远的脊髓节段,终止于同侧或对侧的神经元。

 1、定义 神经源性膀胱为膀胱神经失控后功能障碍的膀胱。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协同产生两个完全相反的功能:尿贮存和排泄,正常情况下膀胱可以随意贮存和排泄尿液。但脊髓损伤后,尿贮存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包括尿失禁和尿潴留,并可引起泌尿系感染、肾功能不全和其它全身并发症。

 2、排尿过程 正常情况下排尿分为三个步骤:当膀胱充盈时感觉反馈,逼尿肌收缩,同时尿道外括约肌松驰,尿液排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充盈感丧失,但是可以通过耻骨上触摸代偿;逼尿肌收缩障碍可采用Crede手法挤压代偿。但是严重脊髓损伤患者常常难以放松尿道外括约肌,从而产生排尿困难,造成膀胱内压增加和残余尿量增多。膀胱内压增加导致返流性肾炎和菌尿。所以膀胱功能障碍的首要问题不是逼尿肌功能缺损,而是尿道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的处理应努力解决括约肌功能障碍造成的膀胱内压升高和残余尿增加。

 3、残余尿、安全排空间期和吴氏膀胱曲线

  (1)尿路感染和残余尿: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率较高的原因在于自然防御机制降低。膀胱过度充盈、残余尿过多均可造成膀胱壁抵抗能力降低,造成细菌感染。当已感染的残余尿量很多时,细菌的生长以几何级数增加,造成明显菌尿。

  (2)安全排空间期:假设排空的膀胱为一简单容器,膀胱尿液成线性增加,而细菌数量呈指数增加。由于尿液的稀释,细菌浓度最初降低低,接着迅速增加,并超过原先的浓度。从最初细菌浓度降低至返回原先水平的时间称之为安全排空间期(SEI)。在安全排空间期内细菌浓度降低,之后细菌浓度高于原来的水平。所以细菌浓度的减少或增加取决于膀胱是否在安全间期内排空。不同患者的安全排空间期存在个体差异。

  (3)根据吴氏膀胱曲线获取SEI:吴氏膀胱曲线(7)由数学方程(3)推导,通过残余尿量(R0)预计下次排尿时的膀胱容积(Vt )和细菌数量加倍的时间(D)来推导出SEI。例如:患者A有残余尿40ml,预计下次排尿时的膀胱容量为300ml,细菌倍增的时间为60 minSEI大约为3 h。膀胱在安全期内排空有助于保持无菌尿或消除细菌尿,所以应该避免频繁排尿使排空间期小于SEI,同时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增加SEI。假定VtD保持恒定,那么R0SEI呈负相关。换句话说残余尿量少的患者可以减少排空次数,相反残余尿量多的患者需增加排空次数。减少R0、增加Vt和延长E均可增加SEI

 4、膀胱的抗菌防御机制:膀胱曲线显示两种膀胱防御机制的因素:上部分为内在机制,下部分为力学机制。内在机制包括影响D的因素,如微生物的类型、尿PH值、尿浓度、渗透压、膀胱粘膜抗菌力和抗菌药物应用等。力学机制包括R0Vt 的比率。因为细菌浓度的变化取决于实际膀胱排空和SEI的时间关系,所以任何膀胱感染抗菌药物疗效的临床研究都应该控制R0Vt SEI

 5、膀胱压力:假设膀胱为液体容器,尿道为流出口,而尿道括约肌为阀门,即可明白尿的贮存和排泄取决于膀胱压力和流出道括约肌阻力之间的平衡。当膀胱内压力超过流出道阻力时尿液排泄;当尿道阻力高于膀胱内压时尿液贮存。痉挛膀胱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导致膀胱内高压,阻碍尿液从肾脏流至膀胱,长期的功能梗阻引起膀胱输尿管返流和/或肾盂积水。

****慢性疼痛的自我训练 

我的相关日志:


2012-04-07 | 脊髓的解剖概要
2011-12-09 | 神经后根入区损毁治疗神经性疼痛和痉挛
2011-10-19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手术治疗
2011-04-20 | 小骨窗后颅凹减压显微术式治疗ChiariⅠ型畸形
2010-03-18 |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2009-11-03 | Chiari 畸形并脊髓空洞解决难点
2009-10-30 | 腰腿痛脊髓电刺激植入治疗
2009-08-03 | 透明质酸预防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09-07-17 | 脊髓神经纤维瘤切除术-视频
2009-07-09 |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2012-02-02 | 细胞因子和脑损伤
2012-01-05 | 脑创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及MR活体示踪
2011-11-29 | 脑瘫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2011-11-14 | 祝贺洪震教授“神经流行病学”出版
2011-10-15 | 2011 年全国神经外科学会议
2011-04-18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2010-10-20 | 胸腰段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治疗脑瘫下肢痉挛
2010-09-05 | 神经电刺激进展(Neuro-stimulation advances)
2012-01-29 |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因素
2010-09-08 | 脑内”水瘤”治疗
2010-03-13 | 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治疗颞叶内侧癫痫
2009-11-24 | 秋冬谨防脑卒中
2009-09-06 |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
2009-07-30 | 颅内压ICP形成的相关因素
2009-07-19 | 动脉瘤破裂致脑内血肿的特点
2009-03-20 | 脊髓空洞症及手术治疗
2012-02-01 | 国际颅脑爆炸弹片伤防护进展
2011-05-08 | 几种神经上皮肿瘤病理
2010-08-24 | 脊膜瘤手术
2010-06-20 | 几个问题想请教你
2009-08-28 | 什么是终板
2011-11-27 | 术中唤醒全麻的神经电生理监测
2011-10-31 | 经纵裂胼胝体侧脑室入路的应用
2011-09-14 | 脊髓造影螺旋CT 重建颈椎病仿真解剖模型
2011-07-05 | 应用术中面神经监测进行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面神经保护
2011-06-03 | 面具脸的由来
2010-09-14 | 血脑屏障的解剖结构
2007-05-14 | 真理原来都是用来推翻的
2009-09-02 | 听神经瘤切除术解剖

  最后修改于 2012-04-08 08:11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health.sohu.com/blog/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