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载人航天任务中的远程医疗保障

2012-07-12 10:57 阅读(?)评论(0)
   远程医疗( telemedicine) 是指医学专家利用通信、传感、多媒体、远程控制等技术实现异地疾病诊断、治疗、健康护理、远程教学与指导等多种医学活动的医疗模式。随着现代微电子学、通信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以及医学数字影像设备如CT MRI CRDR DSA 的迅速发展, 远程医疗技术日趋完善。特别是, 近年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的逐步实施, 实现了医学影像全数字化采集、存储、处理与传输, 为今后普及远程医疗奠定了基础。

远程医疗系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美国是开展远程医疗研究较早的国家, 在远程医疗早期的研究中,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SNA) 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上个世纪60 年代初, 人类开始太空飞行。为调查失重状态下宇航员的健康及生理状况, 美国国家宇航局在亚利桑那州建立了远程医学试验平台, 专门用于监测在太空中执行任务的宇航员的各种生命体征, 发送生理数据, 并为他们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其通信手段主要是卫星和微波技术, 传递包括心电图和X 光片在内的医学信息。此后,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也投入试运行了远程医疗系统, 提供包括心脏、血压、呼吸等全方位的生命信号检测功能, 在飞机飞行过程中, 机组人员可以通过机载通讯系统及时得到全球各地的医疗救护保障。现在, 世界航天大国俄罗斯正酝酿再造自己的载人空间站和平) 2 , 美俄两国的下一个目标将是遥远的火星。俄罗斯科学家认为, 在漫长的星际飞行过程中医生是必不可少的, 宇航员身体发生的任何病态变化都要由考察组医生负责治疗, 因为从地球到火星往返飞行约需3 , 他们一时无法返回地球。为使考察组医生很好地完成疾病诊治工作, 飞船中将装备计算机健康诊断系统及无线电远程医疗系统。远程医疗系统能够保障考察组医生与地面医学专家进行联络。俄罗斯科学家预计, 人类第一次火星考察活动将在2016 年至2020 年间实施。

载人航天试验任务中的远程医疗保障

    开展载人航天远程医疗保障的意义 载人航天是一项投入大、风险更大, 但经济和社会效益回报高的产业。不讲前期的研究投入, 就宇航员的培养期国家就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首先宇航员的选拔就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而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至少需要十几年, 甚至二十几年。因此, 载人航天飞行过程中, 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保障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外载人航天40 多年的飞行历史, 航天员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不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尤其是在飞船发射、在轨道运行和返回着陆阶段, 都可能出现危及航天员健康的意外伤害, 如燃料泄露时有毒气体中毒、爆炸致伤、航天员着陆时冲击过载造成的严重颅脑损伤、脊柱与脊髓损伤、胸外伤、腹腔重要脏器破裂大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及心跳和呼吸停止等等, 救治难度较大。对于载人航天现场急救来说, 要使受到意外事故伤害的航天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及时的救治, 最好是将救命性的外科处理延伸到事故现场122。因此, 有必要研究和建立更加完善的载人航天应急救援系统, 特别是在载人航天试验任务中全方位实施远程医疗保障, 以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完善立体救护卫勤保障模式 远程医疗保障系统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医疗救治模式, 从它出现之日起, 就与加强军队的卫勤医疗救护保障能力, 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它的成功运用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如1993 3 月在索马里维和行动中, 美军对全球远程医学活动进行了尝试, 初步确定了前线部队远程医疗系统的基本组成,即包括空中卫星、一台高分辨力数字相机、一台便携式电脑及附加软件、可移动的全球卫星接收装置。整个维和行动中, 美军共向后方传送了74 份病历、248 份医学图像, 其中多数资料具有诊断意义, 减少了不必要的伤员后送, 提高了卫勤保障能力。美军目前在野战救治中使用的单兵计算机/电子士兵也是一种小型的远程医疗系统。当士兵负伤后, 单兵计算机通过头盔系统接收到伤员的伤情信息, 一方面将其迅速发送到救护中心, 请求救援; 另一方面, 可迅速启动计算机内的微型智能专家急救软件, 为伤员的自救提供早期的救护指导。利用海事卫星与海军总医院进行沟通, 完成了传递会诊病历资料( 包括影像资料) , 成功进行了多例会诊。远程医疗系统发展到今天,为载人航天今后开展远程医疗保障,从根本上实现/ 立体救护卫勤保障模式提供了参考。缩短救治时间, 提高救治水平 当前航天员医疗保障及救护系统主要分为机载和车载2 个平台。在载人航天发射现场、主着陆场和备用着陆场的医监医保医疗队配备了载人航天医疗救护直升机、航天医疗救护车和全套高级便携式急救设备, 做到空中和地面立体救护、快速反应。抢救小组均由各个专业的专家组成, 人员精干, 各后方支援医院和后方支援总医院随时待命。时间就是生命。这种利用救护直升机、飞机实施的阶梯分类后送, 可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但航天员受意外伤害时可能伤情复杂, 后送势必会因错过/ 伤后10 min - 白金. 抢救时间而延误病情。实战应用证明, 远程医疗系统能够打破空间这个屏障,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事故突发现场航天员的救治难题, 如为航天发射现场和着陆场医疗队提供远程手术指导或直接实施远程手术操作等( 2004 年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机器人中心合作开展了1 例远程手术, 开创了我国远程手术的先河) , 缩短救治时间, 提高救治水平, 为载人航天试验任务提供适时医疗保障及救护。

    发展远程医疗装备, 加强载人航天远程医疗保障研究远程医疗装备是世界各国军队都十分重视对车载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日本、美国等相继开发出适合部队作战需要的, 且功能齐全的远程医疗车, 较好地解决了车内通讯系统、会诊装备的隔震、防潮等问题, 并能在实战中始终保持一种以上的通讯方式和供电方式。这是因为车载远程医疗系统具有机动、灵活、快速的特点, 对地域有较高的适应性。经过近几次国际上大的局部战争检验, 证明移动式远程医疗系统具有实战应用推广价值。可将加强医疗病房( ICU) 全天候移至草原和沙漠上, 确保了意外情况发生时航天员的安全。任务期间, 医院远程医学会诊中心24 h 开机, 保证通信设备正常运行, 院内试验任务应急专家小组随时待命, 保持与卫星发射中心的远程医疗救护中心24 h 不间断联系。随着远程医疗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远程医疗活动的实施效果也得以迅速提高。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军方最近开发出了远程虚拟手术系统, 该系统软件由一个供外科医生使用的控制台和一个远程手术单元组织, 战场实际应用表明,效果很好。考虑到载人航天发射场和主、副着陆场均位于偏僻的沙漠戈壁、草原, 环境因素和气候条件恶劣, 未来开发车载载人航天远程医疗装备可借鉴美军的成功经验, 及时跟踪其发展动态, 注重实用性, 开发的装备要求不受地域限制, 功能强大, 性能稳定, 展开迅速, 移动性强, 保密性好。远程医疗保障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深入探讨军队卫勤保障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载人航天远程医疗保障研究, 完善立体卫勤保障体系, 下大力培养一支医疗技术精湛的专家队伍和指挥管理人才队伍。主着陆场的医疗保障及航天员救护后送任务

  最后修改于 2012-07-12 15:52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