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比较

2008-09-02 22:22 阅读(?)评论(0)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部性异常扩大,多在颅底动脉的分叉处或分支的夹角向外突出,多呈囊状。它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造成动脉壁结构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的作用。常见的因素包括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外伤、感染等。动脉瘤在未破裂出血时,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有的可表现为头痛、恶心或眼睑下垂,破裂后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据报道,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高发年龄段为40~70岁,直径小于5mm的动脉瘤发生出血的机会较小,直径在6~10mm的颅内动脉瘤容易发生破裂出血。约85%的颅内动脉瘤分布于颅底动脉环的前半部,而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后交通动脉正处于经颅超声可探测区域内,这是超声探测颅内动脉瘤的解剖学基础。

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不仅与瘤体大小有关,还与瘤体的部位,形状以及透声窗极为相关,好的声窗是探测成功的必要条件,瘤体的大小及部位是动脉瘤检出的重要条件。0.5cm的动脉瘤无论瘤体处于什么部位,都难以检出;>0.5cm以上的动脉瘤,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处的动脉瘤检出率较高;前交通动脉瘤、基底动脉末段动脉瘤次之;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多为大型或巨大型,故检出率较高;位于动脉远段分支的动脉瘤CDFI无法显示。值得提出的是,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多与双侧大脑前动脉(A1)发育不对称有关,表现为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流速明显降低,而另一侧血流代偿性增加,形成优势血流。探测时需判断优势血流侧,为血管内治疗插管提供有价值信息。方法为先探测到动脉瘤血流,再分别压迫双侧颈总动脉,观察动脉瘤内血流变化,出现瘤体内血流消失一侧为优势血流侧,既瘤体供血侧。

颅内动脉瘤病人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急诊入院,根据出血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病变部位,通常以鞍上池偏侧出血为主,多考虑为病灶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以大脑纵裂附近出血为主,有时出血多破入脑室内,多考虑为前交通动脉瘤,以外侧裂池出血为主,多考虑出血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脚间池出血多考虑为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探测时在可疑动脉瘤的部位反复扫查,仔细观察,CDFI显示异常血流团,并且PW测得其内动脉瘤样频谱有利于明确诊断。

颅脑超声因受颅骨限制,探测有一定局限性,表现为:无透声窗,血流信号无法显示;声窗小,透声受限,血流信号显示不满意;存在超声探头可视盲区,无法评价主干远端分支及盲区病变,故无法提示阳性信息。

综上所述,CDFI探测颅内动脉瘤可以了解动脉瘤部位、大小、瘤体内血流特征及载流动脉血流速度。对>0.5cm的动脉瘤探测,CDFI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尤其对>1.0cm动脉瘤的探测,CDFI有其特征性表现,对较小颅内动脉瘤(<0.5cm)探测,CDFI无诊断价值,但可提供颅内血流动力学信息。

  最后修改于 2008-09-07 07:32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