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及直升机后送在救灾中的作用

2008-08-30 08:16 阅读(?)评论(0)

远程医疗的发展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了,早在1903年,荷兰著名医生,心电图机的缔造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Einthoven,采用弦线检流计通过电话线记录了1.5km外的心电图,1910 年Barrer又建成了一个连接几个医院的有线传输ECG的监护中心,他们开创了远程医疗的先河。随着通信技术极为迅速的进展,传输信号从模拟向数字转变,传输线从铜线、电缆向光纤转变,通信网从电话网、数据网向综合业务网转变,数字化、多媒体、高可靠性、大容量、高速已经成为国家和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特征,这为远程医疗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利用人造地球卫星通信网络是实现在移动交通工具、边缘地区、战场、灾难事故现场进行紧急医疗的重要手段。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正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通信系统即“金卫一号?”来实现远程医疗的。正是利用该系统,使得身在偏远灾区重伤员及时获得了全国著名的多位专家、院士的远程会诊、指导,赢得足够的时间进行抢救,抢到了转运到临近医疗技术条件强的医院进一步治疗的时机。而直升机则在地面道路完全中断,大量伤员急需转运的时候,充分发挥其快速、机动、高效的转运能力。

据公开资料显示,日本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中,直接死于地震和失踪为6000多人,有70%以上的人当即死亡。其死亡原因多为窒息性外伤、胸部和全身受压、挫伤等。救灾期间受灾地区医院与后方医院因疾病的死亡率相同,而因重症外伤的死亡率,后方医院反而比受灾地区医院高出20%。这主要是因为重症外伤主要造成的是急性大出血和创伤性休克等急症,抓紧时间,及时就地处理是治疗的关键,而远距离搬运伤员会使伤员失血过多和休克加重,导致死亡。所以重症外伤由于延误了治疗时问,在后方医院的死亡率反而比在受灾地区高。这一事实再次表明,由于受灾地区医疗条件不好,技术不高,救治时间拖长等原因而不能治疗重症患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死亡。由此可见,在抗震救灾中,如果没有先进的医疗急救措施和现代化的设备,人类的伤亡必然更为惨重,而应用卫星通信远程急救医疗系统以及直升机转运伤员,则会避免大量的人员死亡,挽救更多的生命。5.12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其强度高,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遇难总人数预计将超过8万人,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连夜作出了紧急动员起来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重大战略部署。卫生部立即启动一级卫生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了抗震救灾工作领导机构,明确提出 “时间就是生命”,必须把抢救灾区受伤人员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紧急调动医疗卫生人员赶赴灾区,全力实施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但是在抗震救灾早期,救援工作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灾情非常严重,对道路的损坏非常严重,特别是通往震中的道路完全断绝,通讯完全中断,给抢险增加了难度。

随着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深入,做好灾区群众特别是重症伤员的医疗救治工作成为了比较紧迫的问题,针对挤压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混合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等重症伤员,如何调整医疗队伍的专业结构,整合多学科专家及全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力量以提升对偏远山区和重灾区的重伤员的救治水平则显得异常关键,因此远程医疗结合直升机后送重伤员在此时就能够发挥其重要的战略作用。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