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解剖学分析 1

2006-07-21 13:03 阅读(?)评论(0)

顾建文

大多数头痛是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是由于头颈部痛觉末稍感受器受到某种致痛因素(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刺激,产生异常神经冲动,经痛觉传导通路到大脑皮层,进行分析,产生痛觉(精神性头痛纯系病人的主观体验,属例外情况)。

头颅的各种组织结构因含痛觉感受器多少和性质不同,因而有些组织对疼痛敏感,有些组织则不敏感。颅外组织除颅骨本身外,自骨膜直至五官、口腔均对疼痛敏感;颅内组织只有静脉窦及其回流静脉、颅底硬脑以及脑底动脉对疼痛敏感,脑部其余组织均对痛觉不敏感,尤其是脑组织自身的感觉末梢较少,所以伤及脑内结构不会有较大的疼痛。颅内痛觉经第VIVX对脑神经和第13对脊神经传导,颅外痛觉除上述神经外,尚可经交感神经传导。

一,  颅外对疼痛敏感的结构

头皮和面部的所有结构对疼痛刺激都是敏感的,如头皮、皮下组织、肌肉、帽状腱膜、骨膜、血管,各关节面、眼眶内容物、鼻腔与副鼻窦粘膜、外耳及中耳、牙齿、神经末梢等,其中以动脉最敏感。

1 颅外神经末梢

常引起头痛的神经有,额部的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为三叉神经第一分支),颞部的耳颞神经(属三叉神经第三支)顶枕部有枕大、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都是脊神经颈丛的分支)。他们对疼痛都很敏感,若受到刺激可产生深部放射痛。

1.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部分,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使三叉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受到机械性压迫和牵拉,再在供养三叉神经的滋养动脉硬化所致的缺血、髓鞘营养代谢紊乱等诱因作用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及感觉根发生脱髓鞘性变,导致脱髓鞘的轴突与邻近无髓鞘纤维之间发生“短路”又转成传入冲动,再次传到中枢,使冲动迅速“总和”起来而引起疼痛发作。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系指由各种病变侵及三叉神经根,半月神经节及神经干所致之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而言。在三叉神经痛中,眶上神经痛较为多见,眶上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末梢支,较表浅,故易受累。为一侧或两侧前额部阵发性或持续性针刺样痛或烧灼感,也可在持续痛时伴阵发性加剧。眶上切迹有压痛、眶上神经分布区(前额部)呈片状痛觉过敏或减退。

1.2面神经痛:多由于面神经炎造成,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结构有关,当岩骨发育异常,面神经管可能更为狭窄,这可能是面神经炎发病的内在因素。面神经炎发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有人根据其早期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及轴空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推测可能因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但一直未分离出病毒。近年来也有认为可能是一种免疫反应。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则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所致。

 

  最后修改于 2007-12-15 14:01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