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年小吃

分类:饮食与健康 | 标签: 西安   小吃  
2013-02-15 10:14 阅读(?)评论(0)

小米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纤维素和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非常高,一般粮食中不含的胡萝卜素,小米也有,特别是它的维生素B1含量居所有粮食之首,所含的铁量很高、磷也丰富,是其具有补血、健脑的原因。此外,小米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对缓解精神压力、紧张、乏力等有很大的功效。此外,小米的脂肪含量也高,约为大米含量的4倍之多。小米熬成粥后黄香柔滑、回味悠长,喝之满口泛香,可滋阴补虚,民间有“养人”之说,是老、幼、妇女最适宜的补品。 

西北人更适应的咸味来映衬羊肉汤、牛肉汤的香味。煮牛羊肉那可是回民的传统项目,调料的丰富和火候的掌握自不待言。把重口味的胡椒分量减轻,以便更加能突出肉和菜的口味),用回民更常用更大气的牛肉丸子(牛肉绞碎和面合,下水煮),更有口感和实在。辅料增多,加白菜、土豆块、胡萝卜块、木耳、黄花菜、腐竹、冬瓜等,下辅料的时间次序也不同,务必使每种菜软硬得当,看起来也有卖相、颇有点晶莹剔透的感觉。等到熬得了,大锅连炉子摆在门口,师傅一手掌勺搅动锅,一手叉腰开始吆喝:肉丸~糊辣汤~走上前去,要一碗糊辣汤(必是肉丸极多的),浇香油,覆油泼辣子,再拿一个陀陀馍,这陀陀是回民常见的面食,一个面饼怕有20cm的直径,1cm多的厚度,真个扎实。掰开了泡进汤里,比羊肉泡馍要粗疏的多,掰上个拇指第一节大小也就差不多了,按个人喜好而定。大冷天吃一碗下肚,只觉得一股热流从胸腹之内直散到。

  

 

炒凉粉(Fried jelly)是一道很有名的小吃,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嫩滑爽口。有诗称赞:“冰镇刮条漏鱼穿,晶莹沁齿有余寒。味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 凉粉种类繁多,用豆类、米类或山芋的淀粉等,加适量水稀释成糊,煮熟后冷凝成块,俗称“凉粉’。如豌豆粉、绿豆粉、山芋粉等,爽口清香味浓热凉粉的调料与凉粉调料迥然不同。事先要配制,熬好调料汤,把大香、花椒、胡椒等加水煮沸,再加入油盐和少量干粉,熬成稀糊。食用时不用盐、酱、醋,只要在热凉粉碗里浇上红油辣椒和调料汤就行了。味香色佳,经济实惠。尤其冬日之晨吃一碗热凉粉,顿神志清爽,一身轻松,余味无穷。

 

烧烤可能是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是以燃料加热和干燥空气,并把食物放置于热干空气中一个比较接近热源的位置来加热食物。一般来说,烧烤是在火上将食物(多为肉类)烹调至可食用,因此台湾亦有称此为烤肉;现代社会,由于有多种用火方式,烧烤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发展出各式烧烤炉、烧烤架、烧烤酱等。烧烤本身也成为一种多人聚会休闲娱乐方式或者是生意。

 

 

 

辣椒油是食中一绝,其制作方法相当讲究,大葱头晾干后和老姜皮、辣椒粉一起用植物油煎熬,大葱头、老姜皮、辣椒粉的比例约是50116。待油温热,即放下葱花、姜末,油温需要小心控制,不可使油滚热,将1大匙花椒粉装在漏勺内,用汤勺舀温油冲花椒粉。等温油全部舀起,再换1大匙研碎的芝麻粉放在漏勺内,同样舀油冲芝麻粉,并放入盐、味精。经过这两道手续制作出来的油,才称得上是地道的辣椒油。

 

 

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现有汉中米皮、宝鸡擀面皮等流派。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点,是西北较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香”而闻名,凉爽可口。如今是中国著名的小吃。

 

 

面鱼是夏天常见的一种面食,在北方某些地方的方言里又称为“锅走(方言里蝌蚪的发音)、面疙瘩”,形状似小鱼或蝌蚪。 小麦面鱼的制作主要步骤有:(1)和面。和做手擀面一样,先取小麦面粉放入盆中,加入适量碱面,加水搅拌,揉成较硬的面团。  面鱼(2)洗浆。在较大的锅或者瓷盆中加水将面团洗成面浆,知道最后剩下纤维状的东西(也可以做成美食哦)。(3)熬煮。将洗好的面浆倒入锅中,如果面浆太稀的话,可让面浆沉淀一会儿,适当倒去上层的清水,再倒入锅中熬煮至稠糊状(当然得先保证已熟)。(4)面鱼成型的一步。将“井”字架搁在盛有凉清水的盆子或锅上面,中间放上底部有均匀圆孔的漏盆(也可以拿孔较大的漏勺代替),那大点的勺子将熬好的稠糊装物舀到漏盆里面,用勺子在漏盆中边滑动挤压让其通过圆孔,这样一条条光滑的面鱼就落入清水中。(5)将醋或者浆水炝一下,炒一些小菜,准备好蒜泥,辣子(6)待面鱼冷却后,用漏勺捞起,涳掉里面的水,倒入碗中,加上各种准备好的配料,一碗清凉爽滑可口的面鱼就做成了

 

凉皮为陕西特色小吃之一,又称陕西凉皮。凉皮分为米面皮和面皮两大类,米面皮实为米皮。现有西府宝鸡擀面皮、汉中米皮、秦镇米皮等流派。 凉皮历史久远,凉皮传说源于秦始皇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有一年陕西户县秦镇一带大旱,稻谷枯萎,百姓无法向朝廷纳供大米,有个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面粉,蒸出面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后大喜,命每天制作食用,形成了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秦镇大米面皮子。

 

臊(sào,不读shào)子面是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的一种传统特色面,为西府名小吃。臊子面历史悠久,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五花肉切薄片,锅烧热中火加适量底油,放入八角,花椒,小茴香出香味后,将猪肉片放入翻炒,炒至肉全部变色放入姜末,辣椒粉继续翻炒,随后烹入黄酒,翻炒至肉片的水份都出来了,有红油析出后烹入陈醋,出醋香味后加酱油,翻炒均匀后加入2碗开水,转小火煨炖30钟,即成肉燥2. 鸡蛋在碗中打散,平底锅抹层油,将鸡蛋摊成薄皮(一枚鸡蛋能摊出三张),晾凉切成小块备用3. 胡萝卜,土豆,豆腐泡,木耳切成细碎的小块,青蒜,香菜切碎备用4. 另起锅烧热加底油,放入1小勺辣椒粉,出辣椒香味加胡萝卜,土豆,木耳煸炒透后,加适量的肉燥,用5汤匙陈醋烹香,加两碗清水烧开备用5. 煮面,面煮熟后放入大碗中,浇上配汤,撒上漂菜--蛋皮,豆腐泡,青蒜,香菜即可.

材料:牛肉、青椒(又大又直的联辣,又小又弯曲的比较辣,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干辣椒、生姜、大葱
  做法:
  1、牛肉洗净切丝(我切了三分之二的牛肉,觉得够了,剩下的继续冻起来)。
  2、用料酒、淀粉、孜然粉、少许色拉油和水将肉丝腌制片刻。
  3、青椒洗净切细丝,葱切碎,姜切丝备用。
  4、待锅中油温热即放入腌制好的肉丝滑开,肉丝变色后加少许老抽翻炒均匀盛出备用。
  5、锅中放少许油爆香葱碎、姜片和干辣椒,放入青椒丝后加少许盐,翻炒均匀即放入肉丝,然后依次加入孜然粉、辣椒粉(我放的油泼辣椒)和少许辣椒油(根据个人口味调节)翻炒均匀即可出锅(孜然炒肉是个讲究火候的菜,做之前最好将调料准备好放在手边,加孜然粉和辣椒粉的过程要快,要不青椒老了就不好吃啦。也可以将肉丝炒熟后直接放孜然粉和辣椒粉,青椒最后出锅前再加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就好)。 

灌汤包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早在北宋市场上已有售卖,称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用半发面皮和瘦皮和瘦肉掺猪皮冻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酱、小磨香油等制馅,改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为馅提鲜。通过“三硬三软”和面,使面皮盘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还改大笼为小笼蒸制,就笼上桌,旋吃旋蒸,保持旋蒸,既保持了包子的热度和形状的完美,又便于经营,备受顾客欢迎,此即为灌汤小笼包子。其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洁白光润,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远近闻名。

 

凉拌藕片的做法极简单,成菜爽口解腻、开胃下酒,还可以消暑消热,是良好的祛暑食物。凉拌藕片有很多种不同做法,:把藕洗干净切片,然后再烧锅水,水开后把藕片放下去煮大约三分钟左右。把藕片捞起来过冷水,然后再用冷水泡起来,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不然藕片不脆哟。趁藕泡着的时候,切一些葱花、香菜末、蒜末放到碗里,加生抽、醋、少许的盐、麻油,然后搅拌均匀。把藕片用漏勺捞起来,沥干水份,码在碟子上,浇入做好的调料即可。豆腐脑即是豆腐花,又称老豆腐,豆花,是利用大豆蛋白制成的高养分食品。主要分为甜、咸两种吃法。一般来说,甜食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香港及台湾,咸食则为中国北方。豆花制作须先将黄豆浸泡,依品种或个人喜好约48小时不等,俟黄豆吸饱水份后再加以打浆、滤渣、煮滚,复降温至90℃。最后步骤称为冲豆花,意即需冲入凝固剂豆浆后再静置515分钟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于豆浆与凝固剂融合的温度控制,以及冲豆花的速度与技巧。 

辅料:羊肉、葱姜调料:味精、椒盐、油酥  1、面粉中加少许盐,用冷水和面,一斤面粉加6两水,和成面团后醒发15分钟;2、面粉加少许盐,用烧至7成热的油浇在面粉中,边倒边搅制成油酥,晾凉备用(面粉和油比例为1:1);3、羊肉馅加少许油、味精拌匀,将醒好的面团取出下剂子,揉成粗条,表面抹上油用保鲜膜密封醒10-15分钟;4、将面剂子擀成长的薄片,抹一层油酥,放入羊肉馅、葱姜末、椒盐,卷成卷后压成小饼,放入平锅中煎至两面金黄成熟即可。特点:层次分明,酥脆爽口。

 

相传高宗时,工部尚书武士之女武则天,14岁时,就被唐太宗选入宫中。当时因君命难违,她不得不离开她自小青梅竹马的情郎哥常剑峰。武媚娘在幼时读书之余,常和剑峰一起游河湾,而河湾渡口有一家削面店,他们每次游河过湾,总要到削面店吃上一碗。因此与店老板混得熟了,经常边吃边淡论面的制作,一段时间后也对此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来,他们想夏天要是吃一种凉面该多好。于是便和面店师傅一起试验,终于用米浆研制成了一种柔软可口、绵韧不粘的米凉面。媚娘和剑峰高兴得抱成了一团,削面店师傅见此情景,便打趣这一对小情人:这面不如就叫“夫妻米凉面吧”恰巧这天又是媚娘的生日,夫妻米凉面就这样诞生了。由此传开,成为当地人人爱吃的地方名食。后来,媚娘去了京都长安。虽然她与常剑峰终未成夫妻,但夫妻米凉面却被流传下来

涮羊肉,也叫羊肉涮锅。据传始于隋末唐初,距今约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不过古代的吃法比较简单,只是到了清朝,由于不断改进制作技艺,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才逐渐为人们称道。早年,涮羊肉只盛行于北京,后来传至全国各地,西安的涮羊肉,是慈禧太后一九oo年外逃西安时传来的。

     羊肉涮锅选肉严格,一般选内蒙古集宁绵羊和陕北“栈羊” (即不成群放牧,户内圈养的绵羊)肉,这种羊,肉质鲜嫩,肥而不膻。然而,一只四、五十斤重的绵羊,能够制作涮羊肉的嫩质肉,只有上脑、大三叉、小三叉,磨档、黄瓜条五个部位,约十五斤左右。大三叉的肉较肥,黄瓜条的肉较瘦,小三叉的肉则肥瘦相间。

     羊肉涮锅的佐料和副料料多种多样,除酱油、虾油、芝麻酱、芝麻油,米醋、辣椒油、酱豆腐、咸韭花、酸白菜、糖蒜外,还有香莱、白菜心和粉丝等二十余种,吃时每人都可按各人习惯爱好适量调配。

     羊肉涮锅的刀工技艺最为讲究,是衡量涮羊肉的主要标准。先把选好的肉放在摄氏零下五度冷藏十二小时,或用冰块、木板压实,现在多用冰箱冷冻。肉冻好后即可切配,一般要求横丝切成五寸长,一寸半宽的薄片。技艺高的厨师能够切得薄、匀、齐,片片都形似泡花,可以对折两层。

     羊肉涮锅的吃法也较别致,火锅内盛羊肉汤或口蘑汤,放入海米,点燃木炭火,待汤滚后,用筷子将肉片夹起,放入汤内稍稍一涮就取出,蘸着备好的调料吃。吃到中途,可向锅中放入白菜心,稍煮片刻,菜汤同吃,除去口腔油腻,叫做“清口”,又增强食欲。肉片吃完,趁锅中汤味正浓,再放入粉丝、豆腐等佐料,配芝麻烧饼,或下绿豆面条,或煮小饺子吃,其风味益臻佳美。

 

麻团又叫“煎堆”、麻圆、珍袋、油堆,是中国油炸面食的一种以糯米粉团炸起,加上芝麻而制成,有些包在麻茸、豆沙等馅料,有“煎堆辘辘,金银满屋”之意。

 

凉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北宋时汴梁已有“细索凉粉”。制作方法:将绿豆粉泡好搅成糊状,水烧至将开,加入白矾并倒入已备好的绿豆糊,放凉即成。白色透明、呈水晶状。调以酱油、醋、芥茉而食,清凉爽滑,为夏季风味食品。关于凉粉的出现,汉中流传着一个故事:清咸丰十年(1860)的某一天,咸丰帝听到宫外有人叫卖:“酸咸麻辣香,消暑是良方,若是吃一碗,三天心中凉。”咸丰随太监走出宫外,见一卖凉粉的被团团围住,大家吃得正香。咸丰立即要了碗,调的是芝麻酱、辣椒面、蒜泥、芥末、陈醋。吃完后又要了一碗,连声称好。但身上未装银两,只好脱下黄马褂说:“明日拿上这件衣服到宫门口换取凉粉钱吧!”第二天卖凉粉的向门官说明情况,咸丰特意赏赐纹银三百两,并留卖凉粉的在宫廷专门向御厨传授制作凉粉的绝技。

其实制作凉粉的方法非常简单。以豌豆、胡豆或扁豆(槟豆)为原料,浸入水中泡胀磨浆,去掉粗渣,经漂滤沉淀,掺入适量清水置锅内烧火加热,边搅边煮,呈浆糊状时舀在盆里,冷却后就成凉粉。由于汉中人吃腻了凉粉,于是独出心裁变个形式,趁凉粉没有冷却之前佐料热食,便称为吃“热凉粉”。吃法比较讲究,在同一盆中的凉粉可分为两种,即块片和糊状,可任选其一,或兼而食之。  羊肉泡馍(英文名:Pita Bread Soaked in Lamb Soup),古称"羊羹",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馍,是一种白面烤饼,烤饼的面必须是死面,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末、香菜、黄花菜、黑木耳、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水盆羊肉),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吃完馍、肉,碗里的汤也被喝完了。还有一种吃法叫"水围城",即宽汤大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以汤汁。这样清汤味鲜,肉烂且香,馍韧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酱、糖蒜,别有一番风味。是一种难得的高级滋补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馍馆很多,其中老字号有"老孙家""同盛祥"等较有名气。

 

腊汁肉在战国时称为“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腊汁肉了,秦灭韩后,制作工艺传进长安。文昌门内的馆子命名为秦豫肉夹馍,隐喻着自己是正宗的腊汁肉名店。腊汁肉的做法是:选用上等硬肋肉,用盐、姜、葱、苹果、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粮、大香等20多种调料汤煮而成,煮汤者是历代流传下来的陈汤,较少加水,腊汁肉其所以有名,与已有近80年历史的腊汁汤密切相关。据说是从清代小贩毕仁义作坊买的,而毕仁义作坊的陈汤是从他曾祖父那里传接的,当然火工也需特别讲究,地道的腊汁肉色泽红润,酥软香醇,肥肉不腻口,瘦肉满含油,配上热馍夹上吃,美味无穷。

 

饸饹,是用饸饹床子把和好的面团轧成滚圆长面条,直接进开水锅煮熟,初以荞  制作过程

麦面为面料,配以熟羊肉、葱花及茴香、花椒、胡椒、当归、西洋参、桂圆、红枣、枸杞、麦冬等熬制的羊肉高汤,熬上一天的高汤,既去了羊肉的膻气,又消减了羊肉的火气十分滋补,吃起来香而不腻,味道鲜美。清末,始以小麦面替代荞麦面,口感营养更胜一筹。特别是色鲜味美的辣椒油等调味品,更是别具一格,色、香、味俱佳。二十世纪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郏县饸饹的制作也由过去千年的笨重制作方法改为机械制作,佐料更加丰富,在原来用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当归、西洋参、桂圆、红枣、枸杞、麦冬等十余种养气滋补的中药佐料,加上祖传的配料秘方更具有暖胃去寒,滋阴壮阳保健防病,美容养颜的功效。《中华风味饮食总》一书称 “舒脾艰胃,养生至宝”。

 

羊肉饺子冬季赛人参。调馅需要用葱、姜、王守义十三香(适量)、料酒、生抽、香油、盐、鸡精。调馅加水量最重要。要边打馅边加水。葱姜剁成末越细越好,加在肉馅里,调料逐个放入,多打一会儿,馅越粘包出的饺子越灌汤好吃。配菜用小茴香,吃起来一点都没有羊肉膻味,很香。如果吃不惯,可以用冬瓜、荀瓜与羊肉搭配做馅,味道都很鲜。另外,做羊肉饺子的馅不可太瘦。你可以多加些菜,但一定不能用全瘦的羊肉。羊肉馅饺子。水饺的风味特色主要体现在其馅心上,因此,馅料调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水饺的质量和口味。要制作出各种风味不同的水饺,关键是要掌握好各种馅料的调制方法。

  羊肉馅原料:净羊肉500克、韭黄250克、姜末50克、葱末50克、花椒5克、鸡蛋2个、精盐5克、胡椒粉3克、料酒15克、酱油20克、香油25克、花生油25克。1、羊肉洗净剁成细粒;韭黄洗净切细末;花椒用开水泡成花椒水。2、羊肉末用姜末、葱末、精盐、胡椒粉、料酒、酱油、花椒水、鸡蛋液拌匀,再加入香油、花生油拌匀,最后加入韭黄末和匀即成。注意:1、羊肉的膻味较重,故须加入花椒水以去膻,同时还应加大姜末的用量。2、韭黄末应最后加入。如无韭黄,亦可用芹菜、香菜代替。

小麦面粉(500) 羊肉()(250)?白菜(150)调料:大葱(50) (10) 酱油(30) 香油(20) (3) 味精(2) 植物油(20) 花椒(5) 八角(3)? ?1.将面粉加温水和成略软的面团,放置备用。2.大料、花椒熬成浓调料水,晾凉备用,葱姜洗净切末。白菜用开水焯一下,剁成馅,挤去水分。3.将白菜馅、羊肉末、调料水、葱姜末、香油、味精、酱油拌匀制成锅贴馅。4.将面粉团揉匀,揪成剂子,作成面皮,和锅贴馅包成长形锅贴生坯。5.平底锅抹上一层油,放小火上,将锅贴生坯逐个摆放入锅。待锅贴底部有黄色斑点时,淋水少许,并立即盖上锅盖,以使热蒸汽蒸熟锅贴。待淋入的水即将闷干时,顺锅贴之间再淋入植物油适量,继续煎片刻待底部金黄时,铲出装盘即可。  菠菜用极少的水煮熟,捞出,用料理机打成汁,过滤掉菜渣只要汁水。用菠菜汁和成绿色的面团。盖湿润的布饧面40分钟。白菜切碎,加适量盐略腌,挤干水分,放入肉馅加各种调味料调成肉馅饧好的面分割成等大剂子,包入肉馅,沸水锅把饺子煮熟就可以了。

绿豆芽味甘、性寒;归心﹑胃经;不仅能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还能调五脏、美肌肤、利湿热。绿豆芽中含有核黄素,口腔溃疡的人很适合食用。绿豆芽是祛痰火湿热的家常蔬菜,凡体质属痰火湿热者,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而且多嗜烟酒肥腻者,如果常吃绿豆芽,就可以起到清肠胃、解热毒、洁牙齿的作用。锅开后,倒入豆芽立即关火,再水中烫10秒钟出锅;然后再用凉水过一下,这样处理过的豆芽,可最大限度的保留水分,口感也更加爽脆。糖醋的比例为1:1,这样比例的口感更为柔和,加少许盐调味。洒葱花和辣椒碎在豆芽上,用热油一浇,各种调料的味道,瞬间被激发出来,美味无比!      馍又叫“尧王饼”,号称“远古华夏第一饼”,是尧乡(今山西黎城县)民间的一种古老小吃,现在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历史非常悠久,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

    “神农时食谷,加米于烧石上而食之”(《古史考》)。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江南,袁枚尝罢,大加赞赏,称之为“天然饼”。石子馍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就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

  原料是:面粉、猪油、小油(植物油)、食盐、大料、花椒、葱等。石子烧饼外观焦黄鲜亮,中凹边突,活像一个椭圆形的小金盆,咬开后层次分明,外酥内软,咸香可口,经久耐贮。这种馍是用上等白面粉,放入油和盐(),有的还加入鲜花椒叶,制成馍坯,烙制而成。具有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携带方便,经久耐贮的特点。是关中农村常用的赠送亲友、招待佳宾,或作为产妇、病人的营养食品。

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挨饿。清代袁牧在《隋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石子馍,作为出远门、长途旅行所带的食品,已同方便面同领风骚。虽然现在吃的人已不是很多了,但是偶尔还能在街头看到卖石子馍的乡下人,一块钱可以买好几张,又便宜又实惠,带回家去还能吃个新鲜。

 

“贾三灌汤包子”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灌汤包是一种什么产的食品呢?顾名思义,它就是一种包子,但里面却是有汤的。这又是何故?其实只是一层窗户纸,不捅不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用某种工具把汤灌进包子里去的,不然,这汤本已在馅里面,只不过是在包之前把肉冻放在馅中,包好以后经笼屉上火一蒸,肉冻化开而不漏。灌汤包讲究汤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笼屉,这全看大师傅的手艺了。地道的灌汤包为清真食品,一般为牛、羊肉馅。京城的灌汤包虽然仍为贾家所开,但也许为了适合更多人的口味,又增加了三鲜馅、素馅等品种,味道自然不及牛、羊肉来的地道。包子上来以后,要蘸着佐料吃。佐料为店里特别加工过的醋加辣椒末,另备小盘糖蒜与香菜(北京店则未见准备)。包子热腾腾的,但千万不能迫不及待地去吃,万一您一不留神,一口下去,包子里的热油汤不是烫着了您的嫩舌头,就是溅您个满脸花。不必不好意思,灌汤包吃的就是这口,乐在其中,若不身临其境,难解个中三昧。临了,您千万别忘了要一碗香甜爽口的八宝粥。

 

宝鸡擀面皮(Gan Mianpi,Baoji Processed Noodles)为陕西西府(宝鸡)名小吃,又称“御京粉”,发源于宝鸡市岐山县。宝鸡擀面皮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的特点,在宝鸡大街小巷均可看见它的身影。现流行于我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在西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也较受欢迎。有现吃、网购、外卖等多种渠道供您购买品尝。

食材准备精面粉5gk,菜籽油2..5 gk,辣椒面1.5 gk,三奈3. 5 g桂皮,花椒,1.5 g肉寇,八角,香果2.5 g。盐50g,岐山香醋150 g白糖3g. 制作步骤1、和面团:将面粉放入盆中加清水越2斤沿同一方向均匀和面成团(和面揉 面最好同一方向)稍稍揉匀,盖半干笼布静置30分钟。 2、洗面筋:盆内倒清水小半盆,取和好之面团放入,轻揉面团直到清水变为浓稠面水,取出面团将面水放一旁备用,换一新盆同样倒入小半盆清水,将刚揉过已经变小的面团放入继续轻柔.....换水次数一般靠感觉,次数少面筋发粘,次数合适面筋筋道口感很好,次数过多么就没有面筋了! 3、制作淀粉:在大盆上面放上木架,拿罗(家用过滤杂质的铜丝罗)放在木架上,把洗好的面水用瓢舀入铜丝罗,过滤到盆中反复45次,过滤出的碎面筋放到面筋块上,大盆里的面水浆沉淀越56小时,把盆上的清水舀出,剩下的东西即是淀粉。 4、发酵:加入适量发酵粉或蒸馍发面用的“老面”,搅匀后放置温暖处静置发酵。大概一夜左右或更长时间,面水闻起来微发出酸味的时候就说明可以进行下一步了。5、煮面筋:锅中倒入清水煮沸,将洗好之面筋揪成条状缠成比拇指稍粗的棒棒多个后放入锅中煮45分钟熟,用漏勺拎干水捞出后,撕成较小条片状放盘中备用 6、作面皮 :将面糊置入小盆中上蒸笼中火蒸至面团半软并且不沾手的时候用勺子刮出适量大小一团,迅速用擦过油的擀面杖擀制成稍小与蒸笼笼屉大小的面皮每一张上边搽上菜籽油如此反复制作,一张张摞起放入笼屉。上笼用旺火蒸约45分钟,取出,待凉后,一张一张分开,切成蒜苗叶形的条,即成面皮。 7、配作料:将三奈,八角、香果、桂皮、花椒,研成极细的粉末,配成调料面。用旺火烧十成热,离火,待油温降至五成热时,加入辣椒面、调料面加热到十成后关火静置到不冒油烟时,分成三次倒入辣子罐油泼辣子面,每次都要搅动均匀以免油泼不均匀,有的地方糊了,有的地方没泼到还是生的。即成调料辣椒油。同时把精盐化成盐水 8、激香与润色:倒完油后搅动辣子到不冒泡时,倒入岐山用玉米、麦子、高粱等酿制的粮食醋数滴,马上搅动辣子,可见辣子再次沸腾冒泡一股香气腾起。激香的后辣子色泽鲜红油亮,闻之散发出浓浓略微带点酸味醇香的气味。激香后再等辣子不冒泡的时候,在辣子中加入少量的白糖,搅拌均匀,使白糖充分利用辣子的余热溶解于油泼辣子中。润色后的油泼辣子颜色方面显得红润厚重,辣子油显得较为粘稠(比起一般不加白糖的油泼辣子那清汤寡水的外观强太多啦)。此时的的油泼辣子因为白糖的缘故增加了一个新特性,比如调面条时会发现绝大部分的辣子油都粘在面条上,使面条颜色诱人,而碗边粘的辣子并不多,充分体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决不浪费的古老陕西农民的纯朴民风。9、调味与搅拌:取面皮一张切好,面筋20g放入碗内根据食者的口味轻重及爱好,分别调入精盐、香醋及调料辣油,搅拌均匀,盛入碗内即成。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现有汉中米皮、宝鸡擀面皮等流派。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点,是西北较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如今是中国著名的小吃。

我的相关日志:

2013-02-13 | 西安书院门
2012-11-25 | 秋日西安
2012-01-28 | 2012古城西安
2011-02-06 | 西安晨练-韩森寨
2010-09-29 | 2000年访问西安民营医院
2010-02-17 | 美丽西安夜
2010-02-16 | 春节游西安书院门
2010-02-15 | 初一西安晨雪
2010-02-13 | 璀璨西安大年夜
2009-01-31 | 春游西安书院门
2007-07-12 | 坐老八仙桌,喝盖碗茶、品川剧

  最后修改于 2013-02-16 10:3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