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落日之二:春 潮

2006-03-08 22:54 阅读(?)评论(0)

                                  

老人走了,在冬之尽头、春潮涌动之季。他的走让中国神经外科的同仁痛失一位宗师,春天泛绿的原野上,朵朵细碎白花仍然在寒冷的春风是瑟瑟颤抖。春去春来,多年以后一梦醒来,老人慈祥睿智的笑容又浮现在眼前。

他就是中国神经外科成长道路一位重要的智者-易声禹教授,我敬爱的导师。易教授何许人也?他多年担任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同时多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外科主任委员,一生中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赴印度、缅甸抗日,并参加了抗美援朝、解放一江山岛、中越自卫反击作战和抗震救灾医疗队,老人一生曾为上万名患者实施脑部手术,挽救过无数条生命,他的离去令无数被他杏林之手挽救的心灵颤抖悲泣。

6年过去了,悲哀回复平静,老人也早已入土为安,春天碧绿的原野上满天星花朵随春风摇曳。很多人已经淡忘了这位老人。但在每每遇到疑难复杂的病例,每每在显微镜下进行大脑深部手术操作时,老人一生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形象又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而他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似又从未离开过我左右,令我自省、令我一生受用。

记得老人一生严于治学,救命无数,但自己却省而又省,勤俭一生。记得他常用的交通工具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73岁那年他还骑着老旧自行车,顶风冒雨、来回在上班的路上。他一生都只使用了一间很小的办公室,里面堆满了书和资料,一直堆到天花板。另一件陪伴他一生的物品,就是办公室里的一架简易行军床,他时常在那里阅读、研究、思考直至深夜。

他总结医生职业生涯的几个层次,令人如入禅境。第一层、救死扶伤,第二层、技术创新,第三层、挑战极限,第四层、置生死之外达无欲。并总结神经外科手术原则的四句真言:生理允许;解剖可达;技术可能;利大于弊。记得曾经从外地有一个晚期脑瘤的患儿前来求医,患儿大脑内一半体积被肿瘤占满了,在多家医院已经宣判死刑。家人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医院,老人将他们安顿在他自己家里,并明确告诉家长,他将竭尽全力救治这名患儿,彻底切除肿瘤,不再考虑能否能最后保住患儿的生命,如果患儿能顺利度过难关,那么他将可以终生痊愈。但是如果不能度过手术生死关,那么老人和所有的亲人为孩子也尽到了天意。手术很顺利,但是孩子终因肿瘤晚期,身体虚弱已经无法耐受手术。从手术台回到病房后很快就死亡了,但是家属无怨无悔,将孩子直接抱走了,临离开前向老人深鞠一躬,场景令所有人唏嘘感动。易教授那种无谓生死施大冶的境界令我至今难忘。较之今日,物欲横流,医患矛盾根深蒂固的现状,当年那种医患友谊是多么纯真至圣。想象当年如果都像现在的患者对医院极为苛刻地要求,而医院也因为怕承担风险,而不愿去探索和攻克顽症。那么医疗事业又如何能够发展到今天那样的高水平呢?我想如果继续持续像今天这样保守不前的话,那将是更多患者的悲哀。

老人一生致力发展中国神经外科事业,他与王忠诚教授、段国升教授、薛庆诚教授、朱诚教授等一大批老专家,共同努力数十年,创造了今天中国神经外科团队,以及军队颅脑战创伤救治队伍。特别是他尊师重教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人,在他的倡议下,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以老专家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神经外科红军博士涂通今教授命名的“涂通今全军神经外科奖”。多年来在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神经外科青年学者。

至于对待人生、家庭。老人更是至情至性,老人临终前的最后一年,我们陪同易教授在四川讲学,他老伴行动困难,在登峨眉山时,她搀扶着老伴,呵护之情溢于言表。在看完乐山地藏王菩萨时,他感慨人生难以忠孝两全,特别是有效时间不外乎几十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努力治学、普度众生、留下桃李满天下才是真。所以当他带病巡回全国各地讲学时,他对自己的腹痛疾患始终未放心上。终于在1999年春天杭州会议上,他在用流利的英语畅谈中国急救医学的新设想时,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流下,他再也无法忍受疼痛住进了医院。经过临床检查,令所有人大吃一惊,老人患了直肠癌扩散至腹腔、肝脏,已达晚期不治了…….。我们至今在后悔为什么不提醒他尽早去检查!也许早期诊治可以帮助他活至今天!也许还能为更多的患者发挥余热!临终之际我们陪伴在他老人身边,心情异常复杂悲痛,直至他永远离去……

今年,三月又是春潮涌动,屈指算起老人已离去6年了,成都龙泉山的桃花灿烂开放,似雪似海。桃李之子,无一不感谢这春潮给大地带来的盎然生机,桃李之子们也会永远缅怀这位慈祥的老人。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我想作医生的最高境界也即为此吧!而在人生浮云落日之中,易声禹教授也当之无愧这大医之名。

10d25be3b25.jpg

                      峨嵋山金顶上曾经快乐的时光令我至今仍然思念故去的恩师

  最后修改于 2007-12-15 13:50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